6日9时,2017年高考已进入最后24小时的倒计时。
吉网、吉刻APP记者在网上看到了这则段子:“考生赶考堵车,蜀黍警车护送;考生忘带准考证,蜀黍爱心快递;考生迟到被拒入场,家长求情无果后痛哭;家长施展各路神通护考,拦车封路,自组人墙;全民吐槽作文题,网友试写0分作文。”
它,浓缩了高考这部“史诗级大片”所有的媒体报道桥段。
嗯,史诗级大片,一年一度的高考的确可比,全社会为之牵动。
每到这个时候,它的海报也会在网上如期流传——
略有不同的,是每年参与主演的人数不一样。
公开
具体到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吉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42940人,比去年减少5068人。
为保证高考顺利进行,全省共设59个考区,146个考点,3817个考场。
吉网、吉刻APP记者注意到,一些考生的信息在考前被加以公示。
诸如:
133名具有保送生资格的考生,在教育部阳光平台进行公示;
对经审查合格的具备各类照顾加分条件的14358名考生,按规定在相关媒体进行了公示;
测试合格的98名高水平运动员(包括体育特长生)信息在吉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予以公示。
不仅如此,从6月6日考生查验考场开始,还会对作弊违法行为进行“里三层外三层”防范打击。
里三层,即考生入场安全检查、进入考场“三对照”、标准化考点作弊防控子系统拦截作弊信号。
外三层,即工信部门调配无线信号监测干扰设备对考点全覆盖;公安部门对考点周边可疑人员及车辆全时清理,对作弊违法行为随时取证、及时裁定和严肃处理;考试结束后,对考场录像进行全程回放检查,不放过任何违纪行为。
6月2日,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2017年的高考举报电话。
其中,包括吉林省的高考举报电话。信息显示,吉林省的这三部电话开通时限是从5月25日至8月20日。
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公正。
试卷
今年,吉林省考生所考试卷仍为全国新课标2卷。
全国新课标卷分为1卷和2卷,在2016年新增了新课标3卷,都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命题,从整体难度上来看,1卷大于2卷。
“新课标”是相对“大纲卷”来说的。所谓“课标卷”,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的试卷,它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增加,更侧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提取、整合信息,还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想法、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
从2016年高考来看,包括吉林省在内的11个省份使用了新课标2卷作为高考试卷。此外,海南省的语文、数学及英语的试卷采用了新课标2卷。
在试卷上,吉林省一直采用“全国卷”,并未进行过自主命题。在新华社2016年《26省高考使用“一张卷”,全国一统有无可能?》的报道中,援引了一位吉林省教育部门有关人士对吉林省一直采用全国卷的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全国卷对学生的区分度更具客观性,对各院校评价学生水平标准统一、更直观;另一方面自主命题的安全性风险和评价标准要求较高,吉林等省市在这方面储备资源有限,出于保障考生利益的角度,使用全国卷更为合理。
此外,也有媒体报道指出,高考出题是一件浪费财力和物力的事。《广州日报》2014年报道曾多年参与高考命题工作的张敏强,采访中列出了一组数据:“有一个统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高考试题的总成本每年大致是150万元。而参加自主命题的省市,其直接开支都在150万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00万元。全国每年仅用于高考命题的开支就达1亿多元。”
来看高考史,试卷也是分分合合。自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建立以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958年曾试行分省命题,但仅实施了一年,又回到全国统一命题方式。1977年恢复高考后,因为时间非常匆忙,所以当年实行分省单独命题,但到了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首先开始高考改革试点,开始单独命题。2002年北京也开始自主命题。2004年,自主命题的地区一下子从之前的2个直辖市增加到11个省市。到2006年,全国(除港澳台)实行分省命题的省、市、自治区已达16个,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2014年。
2014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面对重回全国统一命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扩大全国统一命题后,并不意味着全国用同一张试卷,而是强调“一纲多卷”,即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商,根据国家考纲和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各省市基本教学情况,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一套相对独立的试卷。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更多的省份加入进来后,由统一的命题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出多套卷子,供各省选用。
“一考定终身”?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年,正好是40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高校考试招生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次数、考试方式、计分方式、命题方式、志愿填报方式、录取体制、高考时间、收费制度等涉及的所有环节都有过改革,几乎没有一个方面没试过、没有一个环节没动过。”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正式恢复。
从这一年到1984年,可谓是高考的“恢复重建期”,“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成了这一时期的显著标签。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决定》提出,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
以此为标志,高考进入“多元化期”,高校招生“并轨”,毕业不包分配。
1996年,广西、天津开始“网上录取”试验。自此,高考进入改革探索期,高校扩招,全面进行网上录取。
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至此,持续13年的高校扩招改革走向终点。
2014年,高考进入“综合改革期”。这一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开发布,提出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15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7年起,全国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语数外统考,其他6科任选3科。
“一考定终身”,不复存在。
随着升入大学的途径增多,在吉网、吉刻APP记者接触到的高考生眼中,高考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度量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