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春:科研是兴趣 也是一种习惯

作者:曹逸群 来源:吉网
2017-06-17 12:50:00
分享

百度刘益春,你会得到很多信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届吉林省杰出青年,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荣誉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刘益春的日常注定很繁忙。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样,在刘益春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节假日休息的说法,平时做行政工作、教学育人,一有时间他就泡进实验室,沉浸在未知的世界里。“对于我来说,做科研首先是兴趣,再就是长期的习惯。”刘益春说。兴趣给了刘益春无穷的动力,他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科研的道路上耕耘不辍,并且越走越远。他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863”课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等课题12项。他的许多发明在业界仍然保持着领先水平,其发明的热氧化Zn3N2单晶薄膜制备p型ZnO的方法,成功制备出p型ZnO薄膜,该方法已被国际公认为制备p-ZnO的方法之一;利用微腔的光增益效应和纳米结构的量子限制效应,获得了在高温下仍具有高效紫外发射的纳米薄片材料,深入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与高压相变行为,为进一步研制高温光电子器件奠定了基础……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在宽禁带半导体当中,P型掺杂是世界性难题,比如在氧化锌当中,往里掺氮,大家公认的掺氮是很有效的,但是掺不进去,因为氮的活性远远小于氧的活性,那么氮要想替代氧就十分困难。怎么办?我们提出了一个思想,就是逆向思维。我们没有做氧化锌,我们做的是氮化锌,然后用氧替代氮,就使得这件事情变得非常容易。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创新,但确实解决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刘益春说。在刘益春看来,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实践和创新。他的成果中,其中有一项就是经过15年的努力才取得的,而一个实验做几百次,甚至是上千次,这在科研过程中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事科学研究是刘益春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做好大学的管理者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师的母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一直是刘益春思考的问题。刘益春出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后,他提出“创造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新时期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调整的重要依据,师范大学应始终致力于在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有新举措。”刘益春说。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1.4亿左右,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中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其中有300万左右乡村教师,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倍增效应,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力和素质。刘益春说:“率先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的优秀师资,并以此辐射和引领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其内涵是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希望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能力、会创造。”

主持各种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处理一些比较细杂的行政事务,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搞科研,这几乎构成了刘益春生活的全部。上一次与家人旅游是什么时候?上一次看的是什么电影?这些事情对于刘益春来说,似乎都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由于工作繁忙,以至于他最喜欢的羽毛球,每个月能打上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别人看来,这种生活很枯燥,但是对于真正喜欢的人来说,其实充满了乐趣。”刘益春说。在刘益春的眼中,电脑上密密麻麻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海量的数据,都蕴含着物理规律,这些物理规律指引着他去探索未知。他如同行者,在充满魅力和奥秘的未知道路上,执著前行并乐此不疲。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