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 记吉大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琰铭

作者:李晓静 来源:吉林日报
2017-06-19 07:06:14
分享

雨中吉林大学的校园,树木格外葱茏,显出一身的青翠。

马琰铭,1972年出生,今年45岁,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在这位年轻人身上,有着让许多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光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学研究,是人类仰望星空的一项事业,仰望星空首先需要的是脚踏实地。马琰铭出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一个风景绮丽的小山村,从小兴趣广泛,有着顽皮好动的天性,高中时,更是踢足球、下围棋的好手。1998年,马琰铭在延边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因为对物理情有独钟以及对国内高压物理研究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邹广田院士仰慕不已的原因,他报考了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邹广田院士是我的引路人。在他的指引下,我正式踏入了高压物理的研究领域。” 2001年,马琰铭获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至2004年,他赴加拿大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他遇到了人生的另一位引路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Tse。

2006年至2008年,马琰铭到瑞士苏黎世高工开展博士后研究访问研究。2009年至2011年,他先后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香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访问,随着专业知识的夯实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马琰铭对物理的兴趣愈加浓烈,并在专业领域内勤勉不辍,越走越远。

“在别人看来,科学研究是枯燥无趣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你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着无限的乐趣。”马琰铭说。在他的眼中,电脑上密密麻麻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海量的数据,都蕴含着物理规律,这些物理规律指引着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其中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无穷的奥秘。

不懈的努力浇灌出成功的花朵。马琰铭及其团队历经10余年时间发展了基于群智理论的CALYPSO材料结构预测方法和软件,该方法和软件在55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被1700多位同行使用开展材料结构设计研究,解决了若干科学难题。“问题解决的那一刻,是最快乐和幸福的。”马琰铭认为,好的学术思想是很重要的,即要解决领域内的重大科研问题。从思想迸发出来,到着手解决问题,再到发表成果,需要一个周期。这期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在物理学领域叱咤风云的马琰铭其实不善言谈,他始终坚守着一句话“做事踏实一点,做人实在一点”。多年来,他默默耕耘在高压物理科研一线,用勤奋和努力编织着梦想的蓝图。在马琰铭看来,科研工作者没有节假日和休息的概念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他的女儿出生之前,他的工作轨迹毫无断点,从不停歇。他在自己的科学研究、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女儿出生之后,他只能在不出差时的周日,尽量抽时间陪她。提起这些,马琰铭的眼神中充满了爱怜:“其实我对孩子很愧疚,没能很好地陪伴她。”

在采访马琰铭的时候,不时有学生推门进来向他请教问题。教学,是马琰铭工作中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严”是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也是马琰铭对自己学生的良苦用心。

“马老师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以及对科学问题的独特见解,使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益良多。”马琰铭的博士生张守涛这样评价老师,“能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研究,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师要求严格,对学生很负责任,尊重每个人的发展,默默地为我们付出。”钟鑫回忆起马琰铭废寝忘食地为学生修改论文、要求学生用英文进行小组讨论、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就业等细节,不无感慨。

“科研诚信、创新想法、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中国的学生最欠缺的地方,是未来科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我带学生最注重的三个方面。”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马琰铭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尤其在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他的毕业生很多走上了教学、科研岗位,他时常叮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要放弃科学研究,要长期坚持,尽快有能力独立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辛苦的、乏味的,每一个成果都要经历很多困苦。但要坚持下来,搞好科研,促进教学。”

雨过天晴,校园里四处散发着泥土的香气,花草上面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耀眼的钻石,焕发出勃勃生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