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山变“金山” 产业大提升
科技支撑提升产业价值
走进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看到,灌装、分拣、包装,工作人员在流水线上紧张作业。董事长林万君介绍,公司主打的抗菌肽化妆、保健等系列产品去年产值1.2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已有销售订单8000万元,预计到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8亿元。
“肽提取自林蛙皮。”林万君说,当地盛产林蛙,过去林蛙皮没人要,被村民扔到山沟里,得益于校企合作,吉林大学的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林蛙皮从废品变成了宝贝,现在1斤要卖30元。公司推出的抗菌肽系列产品销路很好,未来企业还将对蛙卵、内脏及蛙骨进行提取和精深加工,会有更多的新产品上市。”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产业价值的提升,对于原料的需求也让当地的林蛙养殖规模稳步提升。林万君说:“企业投产以来,当地的林蛙养殖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其中林蛙皮也成为林农增收的途径之一。随着研发产品的不断丰富,养殖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通化市林业局产业科科长肖祝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表示赞同,通化地区林蛙资源丰富,对林蛙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通过科技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大大提高林蛙的附加值,补齐林蛙产业发展短板,同时也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在吉林省派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红松子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利用松塔皮、松子壳开发的红松精油在食品、饲料化工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林业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林业产业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据省林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户,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正在逐渐凸现。
产业业态向多元化发展
6月中旬,即将迎来春耳的采摘季,在敦化市秋梨沟镇秋梨沟村的兴达木耳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进行浇水保湿的田间管理,部分木耳已经具备采摘条件。
据合作社负责人李占臣介绍,合作社采用统一菌种、统一原材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运行模式,年产量在40吨左右。
在林业生产的主要功能由砍林卖木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生态保护的现状下,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不少林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林业产业的业态创新还远不止林下种植这一项。
在吉林红石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杨靖宇密营、红叶博览园、白山湖风景区等项目,已成为省内短线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红石林业局局长刘波对记者说,实行天然林保护后,红石林业局的木材产量从42万立方米降到11.77万立方米,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挑战,“为了长远发展,我们规划了四大替代产业,旅游业是其中重要一项。”近年来,我省推出了以林区观光游、漂流探险游、草原湿地游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了配套的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据统计,2016年全省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593万人次,森林旅游和休闲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32亿元。目前,全省已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1200多万亩,种养专业合作社达到786个,初步形成了吉林地区大果榛子、延边地区食用菌、通化地区中草药、白山地区蓝莓4个具有地区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带。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到如今新兴的森林景观旅游,不断丰富的林业产业业态,为林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增加科技含量加快品牌建设
全面“停伐”后,林业产业步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既面临产业转型、市场转型的阵痛,又面临经营管理方式转型的探索和考验。实现我省林业整体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林业资源丰富,食品、中药以及动植物资源,每一种特产资源经过科学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开发成大产业。”省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理事长杜凤国认为,我省的现状是很多成果很难与基层对接顺畅,转化率不高,缺乏与企业的互动,“必须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往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而品牌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在我省,国家级和省级的林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但多数中小型企业与林产品初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都亟待提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这是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中国林产品品牌建设的有利契机。
“从行业角度看,重视质量、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杜凤国说,品牌建设反映着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只有品牌价值上去了,才能带来市场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陈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