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村位于白城市区东25公里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0.35公顷。
曾经的双龙村,土壤贫瘠,多种植低价值的传统作物;道路不便,发展滞后;无集体化经济,全村“空壳”……如今的双龙村,道路宽敞平坦;白城毛驴繁育基地、滑雪场、采摘园等项目远近驰名……
“双龙村的改变,全靠有个好书记啊!”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好书记,正是双龙村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李景峰。
调整结构 “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一直是李景峰最大的心愿。“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并不想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群众做一些实事”。李景峰朴实地说。
在洮北区人大、到保镇政府等各级包保帮扶部门的带领下,李景峰带领村干部到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听取当地乡镇村民致富的经验,思想上受到了强烈震动,更拓宽了致富的思路与眼界。经仔细研究,结合双龙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最终确立了“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发展棚膜经济和养殖业为主导,以‘合作社+’为脱贫模式,以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在“合作社+”模式中,双龙村要以集体土地入股,但在推进过程却遇到不小的阻力。年近七旬的刘大爷对记者说:“当时村里有十多户不同意,李书记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走,到我家就来了四五趟。最后真是被李书记打动了,大家也都同意了。”
大胆创新 四种脱贫模式助脱贫
土地问题解决后,双龙村立即与白城市洮北区嘉明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以村集体土地入股,建立起总投资超过1600万元的种植和养殖园区。同时,通过东阿阿胶集团与合作社签订养销合同,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包保合同,村委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合同的三级合同机制,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将贫困人口集聚到产业链上,促进贫困户增收。
双龙村的贫困户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有能力缺资金,有的既没资金又没技术,个别的老弱病残甚至连劳动能力都没有。光靠单一的模式,难以完成脱贫目标。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李景峰创新出技术支持型、劳务输出型、入股分红型、政策兜底型四种脱贫模式。截至目前,仅劳务输出一项,就使双龙村近40户村民受益,人均收入就达到4000元以上。2016年底,双龙村205户贫困户共分到累计12万余元的分红收入。
“要不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村上的项目好,我上哪儿赚这么多钱啊?”说话的是正在种植园区打零工的张德贵。65岁的张德贵因患有肺气肿,说会儿话就要咳嗽几下。过去,他只能靠低保和救济生活,自从政府帮扶的项目成立以来,他通过打零工就赚了近万,生活一下变了样。
齐心协力 创建美丽和谐新村
过去,双龙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一到农闲时节,聚众赌博、打麻将是常事。李景峰当上村书记后,在各级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双龙村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修建了占地3000多平的文化广场,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村里还组建了秧歌队,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村里还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为党员或村民办培训、开讲座。慢慢的,打麻将赌博的人渐渐少了,主动寻求致富门路的人多了,群众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
同时,李景峰同志积极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两学一做”要求。无论工作多忙多累,他都把自觉学习放在首位。通过讲党课、学理论、讨论会等多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理论素质和领导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党员的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他多次主持“两委”班子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联系群众和村民接待日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在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正值农忙时节,好多村民的地都种完了,而村干部因为加班加点工作,地里的农活一拖再拖,群众都很感动。在他的带领下,双龙村党支部、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村民都说,“有李书记在,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