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作者:李志明 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7-07-24 16:06:00
分享

8月份的乡下,气候让人不太舒服。

赶上正午,太阳毒得厉害,到了晚上,温度又骤然下降。

老赵挑完最后一担水,蹲在土包上卷着烟卷,来山上几个月,他始终穿着长衣长裤,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午晒不着,早晚冻不着,还能防蚊子。”

林子里突然传来了几下声响,惊得正在喝水的鸡四处乱窜。

“估计是山狸子,不碍事。”

望着眼前养了几个月的林下鸡和圈里的十几只羊,老赵似乎还是不敢相信,自己欠了外债,成了贫困户......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老赵的“住所”

乡村“守林人”

泉眼村,位于公主岭市龙山满族乡东部,2015年被定为贫困村,全村15个自然屯,国家级贫困户67户。这里,也是老赵土生土长的地方。

现在,老赵在村子山上的林地散养林下鸡,鸡出栏后,能给他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沿着村子的小道向山上走,两旁栽种的玉米很密实,使得原本并不宽敞的小道显得更为狭窄,路面坑洼不平,走起来也格外吃力。一路向上,走了约三里地,记者看到了老赵的那片小林子。

路旁是一个窝棚,里面圈养了十几只羊,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着一个供鸡仔饮食的器皿。门口趴着两条小黑狗,见到有生人来,叫得越发厉害,被老赵一喝,倒退到了远处的空地上,警惕性地看着我们。

老赵刚刚挑完水,喘气很吃力。“今天的水挑完了,算是完成了一项大工程,也没啥活了。”在上山的路上有一处泉眼,距这里有一里地远,老赵每天都要到这个泉眼挑8担水,往返数次。

听到林子里有动静,老赵拿出了一只自制的“猎枪”和“子弹”。说是“猎枪”,其实就是一只钉在木头把手上的钢管,而“子弹”,则是一个“二踢脚”。老赵熟练地点燃“二踢脚”塞进钢管内,“枪头”朝上,“砰!”,“二踢脚”应声窜出,在空中再次爆裂,响声在林子里回荡了好一阵。

“这方法很管用,吓唬老鹰和山狸子用的,要不这些家伙闻着香味儿了,我这些鸡仔可遭殃了。”老赵小心翼翼地将“猎枪”收好,放进了一个黄色的胶皮袋子里。

在这片空地的中间,有一辆破旧的蓬式三轮车,打开车门,一张海绵垫子严严实实地铺在车底部,车里是老赵晚上睡觉的住所,上面有一个小的收音机,老赵说,这台收音机算是他在这最珍贵的东西,因为在山上,只有它能和他“说话”。

这儿,是老赵休息的地方,或者说,现在这里是他的小家。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养鸡

养鸡

这片林地,并不是归老赵所有。

今年,政府拿钱给村里进了3000只鸡雏,老赵和村里另一户村民每人1500只,这片林地,是村里给老赵划分的,作为林下鸡的饲养基地。而现在,老赵的林下鸡却只剩下了1000只,谈到这,老赵的眉头开始紧锁,总是一声接一声地叹着气。

“就在一个月前吧,一些鸡仔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可把我吓坏了。”老赵说,第一天就死了20多只鸡,老赵根据以往的经验,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未有所好转,第二天又死了30只,这下,老赵慌了。

给乡里打电话,乡里不清楚就找市里,他还特意请了专家到现场诊断病情,但鸡仔还是不断地死掉,一只接一只,让老赵心疼不已。

8月15号,天还没亮,老赵带上刚刚死掉的一只鸡的样本,坐上了去往长春的客车。

公主岭到长春并不远,但是要从泉眼村出发,也着实得费一番周折。辗转三个多小时,老赵终于到达了长春市里,饭也没顾得上吃,直接坐车来到了吉林农业大学。

“我找到了一个专家,跟他说了这鸡仔的情况,专家人非常好,当时就带着我到了他们的实验室,现场解剖了样本。”老赵说,得出的结论是,鸡仔患了“安卡拉”病毒,需要特效药进行治疗。

一刻也不敢耽搁,老赵拿着专家给出的药名直奔药店,按每只鸡一个疗程的量买了一大包药,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村子,晚上八点半,老赵回到了山上,开始给鸡打药。半个月死了500只鸡,剩下的这些,一只也不能再少了!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通往老赵山林的路

讲述

老赵现在是村里扶持的养鸡大户,而之所以走上养鸡的道路,得从几年前的一场变故说起。

老赵叫赵金富,今年53岁。大专毕业,学的是酒店管理,年轻时常年在外边的各大小酒店做大堂经理,长春、通化、珲春、敦化......老赵穿梭于各个城市,哪里给的钱多就到哪里去。用老百姓的话讲,赵金富在大饭店是中层干部,每天西装革履,吃香喝辣,日子过得很自在,而这一干,就是15年。

“我记得那是九十年代的时候,我那时候的工资就有1500元,那时候也算是高收入了。”老赵对记者说,后来,随着资历越来越高,工资也多了起来,家里的生活也一直不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日子是别人可遇不可求的。但生活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他让你风生水起,也会让你突然陷入困境。

“2013年1月4日,小孙子出生,这是我们全家最大的喜事,瞧瞧这日子,‘一生一世’,多好!”说起自己的小孙子,老赵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孩子太招人稀罕了!”

可就在孩子出生4个月后,一个不幸的消息让整个家蒙上一层阴影。

“孩子被查出患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叫‘胫腓骨假关节症’,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这个病,发病率仅为二十五万分之一,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老赵压低了声音,心疼得几度哽咽。

老赵说,为了给孩子看病,全家人跑到了长春,听说北京有医院曾接触过这种病,一家人二话没说就带着孩子到了北京,3年中光北京就往返12次。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医院,钱也花了不少,可面临的还是一个让人悲恸的消息:孩子左小腿需要截肢。

突遭变故,老赵一家也彻底被改变了。孩子的治疗费用花去了二十六七万,儿子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家里欠了外债,老赵也成为贫困户。

转机

“不给儿子留下太多负担。”老赵再次踏上了求职之旅。

老赵说,做酒店行业的,超过45岁就没人用了,理念跟不上,和年轻员工之间也不好沟通,为了挣钱,老赵硬着头皮一家接一家饭店应聘,也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闭门羹,最终,一家饭店看重了他的资历和人品,每月4500元钱,老赵干回了老本行。

老赵一家的第一次转机是在2015年12月份,省里的领导下乡考察,看见了躺在屋里的截肢的小孙子,随即安排了后续的治疗。两日后,吉林省残联工作人员联系上了老赵,愿意帮孩子安装假肢并引导其恢复训练,这对全家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2016年年初,村里又传来了好消息,政府对泉眼村精准扶贫,免费提供了3000只鸡雏让贫困户饲养。老赵得到这个消息后,辞去了工作,赶回了村子,村里在山上给老赵划了片5公顷的林地,老赵和他的林下鸡就这样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村里,老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普通农户家养的鸡平均每天要吃3两料,而这种林下鸡是在林子里散养,平均每只林下鸡每天只1两半的料就够了,就是说,在料钱上就省了一半。而且,除了每天的喂水,不需要采取太多措施,前期只要在周围架着围挡,圈上3天,鸡仔就知道自己的活动范围。

“4斤往上就能出栏去卖了,按照现在的鸡仔的情况来看,再有一个半月就差不多了。”老赵说,林下鸡肉质比较好,口感极佳,按照市场的价格,公鸡回收每只能卖到100元,母鸡80元。保守估计,行情不好的话,公鸡也能卖到每只80元,母鸡每只60元。这样算下来,一次出栏的收入会达到几万元。

老赵说,养殖林下鸡是政府对贫困户的扶持,有了这样的好政策,更得去珍惜。干得有多好还得靠自己的双手,为了实现脱贫,不单单是老赵自己,村里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贫困村现状

泉眼村党总支书记郭迅超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此时全村正在按照规划修建外墙,路过刚窑屯六队,村民吕凤海立马迎了上来。“郭书记,咱家的外墙得咋修啊,以前的墙不行了,东倒西歪的。”

“监理的人就在那边,我一会和他们说一声,外墙一定要结实,要按施工标准来修,达到整齐平整,你先别着急,我一会到你那看看。”郭迅超答道。

现在,泉眼村的油漆路、围墙、路边沟和路灯建设已经启动,目前已翻建沿泉线水泥路为油漆路长6公里、修建四屯和二屯的院墙2300延长米,路边沟2600延长米,并安装路灯72盏。

村民李春喜47岁,27岁时就患了脑出血,这些年看病没少花钱,每个月的买药钱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日积月累,她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而此时,李春喜家正在翻盖新房,见到村书记来了,赶忙将大家请进了院里。

“郭书记,得跟你汇报一下,别的先不说,这料的质量可是太好了,现在房子已经吊顶了,再有一段时间我就能住上了。”李春喜笑着对郭迅超说。

村里的危房改造工程正在进行,郭迅超介绍说,盖房子的材料和物品都是找熟人进的,质量好而且价格公道,每家的入户门也都是经过他亲自选用的,质量没得说。郭迅超说,村里的危房改造是利用争取吉林省经合局与驻省外阜商会捐款42.3万元,为村里的10户贫困户建设新房,受益贫困人口18人。

在李春喜家的菜地里,记者没看到农村菜地里应有的蔬菜和玉米,反而是一些被塑料布包裹着的一段一段的物体,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每隔几米还会有一个喷水的装置。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木耳种植基地

“这是木耳,村里扶贫的又一个项目,这么种植对土地要求也不高,而且高产、易运输。”郭迅超介绍说。

“对,这个可比苞米值钱,我把菜地刨了,种了5000段木耳,再过些日子就能卖了。”一旁的李春喜忍不住插言到。

扶贫在路上

村民口中的木耳是泉眼村新启动的争取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万元打造的扶贫项目,种植这种黑木耳对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需要相对平整的空地,村子里现在已经有三块这样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总共2晌多地。种植工作是村里的贫困户负责,所得收入也会分配到每个贫困户手里。

据一名种植木耳的村民介绍,这种种植木耳的方式是将木耳生长所需的材料以“段”为单位进行打造,利用专业打孔器在四周打上孔,经过浇水和光照,木耳会从这些孔中钻出来,经过人工采摘后统一晾晒,木耳晒干了以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好了,不会腐烂和变质,且运输极为简单,这也大大增加了它的价值。

“现在村里共有71.5万段这样的木耳,按照每段可产1两至1两3木耳来计算,产量能达到48吨,这48吨木耳可实现利润37.97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约4400元。”郭迅超说,而如果这2晌多地单种玉米的话,其收入的对比性可想而知。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村里正在修建外墙

此外,泉眼村还建设了棚膜园区扶贫种植项目,争取公主岭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新建22栋棚膜温室,其中蔬菜棚膜温室12栋,木耳棚膜温室10栋,总占地面积2公顷,采取棚膜对外发包,所得租赁费用给贫困人口分红的扶贫模式。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家属入园务工,拓宽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来源。

龙山满族乡党委书记赵成峰介绍说,综合分析泉眼村的致贫原因,有客观影响,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短期脱贫希望,也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怎样,乡里已经确定了脱贫攻坚目标,到2018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公主岭龙山满族乡东部泉眼村:乡村“守林人”老赵的故事

泉眼村村部

转了一圈,我们最终停留在了通往村里新修的柏油路旁。看着村里每天发生的变化,想起家家户户的忙碌景象,还有村头的木耳种植基地和老赵的林地……此时的郭迅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深知,这条路,铺,就要铺好,走,就要走得欢畅!

采访手记:

路,在脚下

采访结束,我选择了再次和老赵促膝长谈一番,地点就选在了他在山上休息的小三轮车内,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可能是采访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好奇。不知道在月亮悄然升起,村里万家灯火的时候,一个人躺在这样的空间里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会想些什么。

车里有一箱已经拆封却一瓶未动的啤酒,我问老赵,是舍不得喝么?

老赵微微一笑,“我从来不喝酒,喝酒会麻痹人的神经,也是很多人寻求安慰的解药,但我不需要。前两天市里来了个朋友看我,给我拿的,他知道我不喝酒,却没想到,我现在还是不喝。”

“没想到,我现在还是不喝。”这句话让我斟酌了好一会儿,或许对他自己而言,这一切都没有改变。

老赵的老伴儿来了,让他跟村里说说,把房子帮着整整,老赵回了一句:伸手的事咱不干!

老赵说,现在他只想着怎么扩大自己的林下鸡项目,想着怎么给小孙子挣钱,想着怎么让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敞。

改变,靠双手,而路,就在脚下!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