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7-07-24 16:08:00
分享

绿油油的瓜秧上,结满了圆滚滚的瓜,微风徐来,瓜香四溢。李凤湖站在瓜棚内,掐着手指,算着第二茬香瓜上市的日子。

几天前,村支书给他捎了个信儿,第一茬香瓜品质非常好,长春商家很感兴趣,没准儿哪天就要跑来村里选瓜。

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凤湖嘴角扬起一丝微笑。他有种感觉,这茬瓜还能卖上好价。

谁能想到,就在九个月前,因病致贫的李凤湖还在为糊口而烦恼,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瓜农李凤湖的第一茬瓜卖了个好价钱,如今第二茬今年也长势良好。

村子很穷 穷得出名

李凤湖家住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位于两家子镇西南部。

全村总幅员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8.2公顷、林地53.8公顷、草原160公顷。辖2个自然屯(贺家屯、小东屯),总户数425户,总人口983人。

“我们村子,在镇里相当有名气,穷得出名!”李凤湖说,村里40多岁还打光棍儿的一大把,村里托媒婆说媒,人家都头疼,理由也不避讳,就是因为太穷,怕嫁过来遭罪。

与贫困结伴而行的,还有整个村子面貌现状。泥草房连片,缺少必要排水设施。村内道路坑洼不平,连接两家子镇的出村道路年久失修,要是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不堪,村民想要进城,只能选择大马力农用拖拉机。

“条件艰苦,生活不易,村里面很多年轻人,为了谋生,纷纷出走,外出打工。”李凤湖如是说。

同德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获得。

今年44岁的李凤湖和妻子有两个女儿,一个念高中,一个念小学。

一家四口只有可怜的4亩地,种植玉米换些零钱贴补家用。

人要吃饭,4亩地的玉米显然不够。为此,农闲时候,李凤湖还会养点羊创收。可行情变脸,赔了个底儿朝天。

他和妻子说,这就是命。

突发意外 债台高筑

好运气似乎总爱与李凤湖捉迷藏。

本来就贫困的他,因一次意外,彻底致贫。

他会开铲车,好友请他帮忙检查铲车车况的时候,油箱突然泄露,柴油溅了他满身。

这一切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回到家中,像往常一样,他准备给孩子做饭。就在用打火枪点炉子的一瞬间,意外发生了。

“火苗把身上柴油引着了,伴随着烧伤产生的剧痛,人也昏了过去。”李凤湖回忆,睁开眼睛的时候,已躺在病床上,深吸一口气,才知道自己还活着。

全身75%烧伤,治疗费用近60万,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李凤湖来说,这就是天文数字。

“看病的钱,差不多全是从亲朋好友处借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一定比例后,还背上了40万左右的债务。”他说,为了还债,在烧伤之后3年时间里,他贫困到了极限。虽然村里给办了低保,但因土地少,收入来源单一,经常吃完上顿没下顿。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债尚未还清再添新债。

就当李凤湖为还债犯愁的时候,他还因女儿上学,再度纠结。

“中考结束后,女儿去大安市念高中,吃住都在那边。”他告诉中国吉林网记者,当时家里已经拿不出什么钱了,可孩子读高中的费用,每年却要1万元,为了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只能硬着头皮再次借钱。

收入不佳,身上背债。李凤湖生活压力空前,变得越来越穷……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精准扶贫,政府出资给同德村新建了20个大棚,第一茬香瓜已经销售一空。

省长来了

土里刨食,靠天吃饭。

同德村自然条件恶劣,是出了名的贫困村,425户家庭中,有115户是贫困户。穷,一点也不奇怪。

李凤湖因为家庭原因,很少添置衣物,仅有的一件还算整洁的西装,还是亲属穿过的赠品。

烧伤过后的李凤湖情绪低落,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钱——生活要钱,还债要钱。

同德村为啥这么穷?他也和村民探讨过,但始终寻找不出合理的解释。

直到有一天,“官方”给出了结果。

他回忆,村委会在去年年末的村民大会上,村干部曾对同德村贫困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村干部说,同德村致贫主要原因有:

产业单一。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5%;养殖以零散养羊为主,规模较小,效益不高;耕地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3.02亩,比全市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4.22亩。

土地贫瘠。盐碱地、低洼地、易涝地等地类占比达48%,农业单产较低,玉米单产仅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7%。

区位偏僻。从市中心到村里车程需一个半小时,农产品运输成本高。

病残人口多。90%以上贫困户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于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对于先进生产方式不掌握,思路比较狭窄。

“生活了这么多年,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心里话,这回彻底听了个明白。”李凤湖这次懂了。

贫苦久了,便成了冷漠。李凤湖对于贫穷,已经麻木。

不过,这样的日子,因新年伊始的吉林省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活动启动而改变。

今年的1月4日,省长蒋超良来到大安市,召开包保片区任务对接会。李凤湖所在的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是省长蒋超良的农村党建联系点和脱贫攻坚包保村。

“省长来的那天,消息传遍了全村,他是来开展扶贫工作的。”他告诉中国吉林网记者,当天蒋超良省长还到了几户贫困农民家中。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大棚内的瓜秧已经结出了硕果,同德香瓜也远近闻名。第二茬“同德香瓜”长势良好。

半亩瓜棚

在李凤湖的印象里,同德村贫困帽子,似乎戴了太久。从记事那天起,村里父辈们便为了填饱肚子与贫困做斗争,那些场景仍然清晰。

“这次扶贫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和我有多大关系?”李凤湖在脑海里打了个问号。

脱贫致富奔小康。春天里的同德村村委会,换上了全新的宣传板,贫困村脱贫目标任务三年计划,全部呈现在内容中。

为了不让一个村民掉队,村里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等一系列工作与包保部门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按照贫困程度,分为三星户、二星户、一星户,最终确定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具体措施和项目。

作为多方评定的贫困户,此前抛出问号的李凤湖成了村上重点精准扶贫对象。

根据分类,同德村现阶段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项目,主要有3个方向,分别为大棚园区、猪羊养殖,建设牧业小区。

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李凤湖选择了大棚园区。大棚园区种植户共有20户,其中选择香瓜7户、葵4户、西红柿9户。

在种植品种上,他选择了香瓜种植。

事实上,在选择大棚园区之前,他曾有过顾虑。这种顾虑来源于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尝试前的胆怯和投入方面的担忧。

尽管对土地并不陌生,但这仅限于玉米种植。况且早就听闻,香瓜种植投入大。

不过,这种顾虑的坚冰终被现实融化。

精准扶贫,李凤湖感受到了不同。

“政府的扶贫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棚膜、骨架都是免费给的,如果个人购买,至少1万元。”李凤湖说,在生产资料支出方面,他的开销仅仅是已经打了对折的千元苗款,而在技术方面,农业科技人员的全程指导,让他可以轻装上阵。

时间一天天过去,靠着李凤湖勤劳汗水,香瓜长势喜人。

彼时,村里的人发现,以往整天愁眉不展的李凤湖,开始变得开朗、乐观。

大家知道,这都是“香瓜”的力量。

香瓜换钱

7月初,李凤湖半透明的大棚内,香瓜熟了。

村支书王国会来到瓜棚内,与他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不过,高兴过后,他却有了新烦恼。

“我一个农民,瓜是种出来了,卖到哪里去啊?”前后思量酝酿了许久,站在王国会身边的李凤湖,还是说出了这句心里话。

“放心吧老李,驻村的第一书记,已经为香瓜找到了买家,过几天就等着数钱吧。”王国会的话,如同一粒“定心丸”,打消了他的顾虑。

李凤湖等村民种的香瓜,村里给起了个统一的名字,叫“同德傻瓜”。

因纯绿色无污染、肉多汁甜,长春的买家,赞不绝口。

商人进村收瓜的当天,李凤湖起早来到了瓜棚,小心翼翼地装箱,生怕磕碰了瓜皮,影响商家销售。

称重、装车、付款,1500斤的香瓜,毛收入8000元,他不敢相信自己数钱的双手。

“太多了,我数了两遍,才敢确认最后的金额。”在第一茬香瓜出售后,李凤湖补种了第二茬,如今长势良好。

他预计,第二茬瓜出售以后,全年种瓜可实现纯收入8000元。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火车头广场已经成了村民休息的好去处。

村里变样

今年,对于李凤湖来说是幸福的。除了收入提高外,村子大变样,也让其感受了与以往的不同。

“村民们院子里的泥墙全都换成了漂亮的木塑栅栏,油漆铁门也取代了木板门,带有健身娱乐器材的文化广场也已完工,村内村外的公路开始施工建设,还挖了排水沟。”他坦言,生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想过,同德村会有今天的样子。

8月下旬,李凤湖去了趟村委会,镇里来了卫生组,给村民免费送药,检查身体。

来到村委会,李凤湖在前往医务室的途中,遇到了村支书王国会。

此时,他正从村委会往外跑,看样子非常着急。

“书记,发生啥事了,这么着急。”李凤湖拽住他的手,追问道。

“哈哈,好事,镇里来人了,等道路和排水沟完工后,路灯也要打桩了。”王国会拍了拍李凤湖的肩膀,高兴得合不拢嘴。

看了病,领了药,李凤湖跟村干部,交流了种瓜心得,同时也知道了一些村里建设的有关情况。

“村里人有福了,政府帮助精准脱贫不说,还给改善村容村貌。”他这样感慨。

李凤湖的感慨,实实在在,没有半点遮掩。

据了解,目前同德村屯内巷路4.3公里;7000延长米农户院墙;189个农户大门都已经完工。贺家屯占地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小东屯占地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已完工。屯内2200延长米排水沟,已将完成1800延长米;路灯100盏,等道路和排水沟完工后,开始打灯座之后进行安装。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

同德村秋日的傍晚,村民在晚饭后自发来到火车头广场,扭起东北大秧歌。

东北秧歌

同德村秋日的傍晚,鼓声雷动,彩绸飞舞。

辛苦的庄稼人,在已经完工的文化广场上,扭起东北秧歌,诠释幸福。

广场后身货品丰富的乡村超市灯火通明,不时有村民进入,他们在这里购物、缴费。

吃过晚饭,坐在广场木凳上的李凤湖,踩着鼓点拍着手,不时起身扭上几下。一旁的村民,看到他高兴的样子,频频叫好。

自从卖了第一茬香瓜后,过去不太愿意“出屋”的他,经常出现在文化广场。

有言道,明天的希望会赶走所有的悲伤。

李凤湖变了,自信了;李凤湖变了,爱笑了。这是熟悉他的村民,给出的评价。

离开文化广场时候,李凤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回到家中。而是借着月光,朝着瓜棚方向走去,他想打开棚门,闻闻瓜香……

采访手记

精准帮扶拔穷根

8月23日,中国吉林网记者从长春出发,历时5个小时,乘坐多种交通工具,到达了300公里外的同德村。

在许多人眼里,同德村“穷”,村容村貌“不给力”,的确如此。2015年,全村农户经济总收入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比大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了1520元。

事实上,就这4850元,还是平均过后的结果。听村党支部书记王国会讲,因诸多因素影响,同德村425户家庭中,有115户是贫困户,他们人均收入其实很多都不足3000元。像李凤湖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大家也曾尝试脱贫致富,但碍于缺资金、缺项目,始终未能如愿。

但,这只是过去。

如今的同德村,屯内巷路、围墙铁门、种植大棚、牧业小区、文化广场……要么开工建设,要么投入使用。

用王国会的话说,瓜农李凤湖的脱贫之路,只是同德村精准扶贫一个缩影。

精准扶贫,通俗去讲,就是“个人定制”式的扶贫,拔掉穷根,精准帮扶!学会了本领,有了致富的条件,村民看到希望,人人劲头足。

离开村子的那天,村里的百姓邀请记者,有空的时候再来村里转转。他们说,下次再来,肯定大变样……

返程的路,依旧漫长,但记者没有一丝疲惫,汽车疾驰,国道两侧灯杆上精准扶贫口号,醒目示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