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教材 制作课件 走进校园 我市非遗传承辟新路

来源:长春日报
2017-07-25 09:17:00
分享

长春日报讯 记者 朱 怡 日前,省级非遗项目“董氏草编”传承人钟术英来到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课堂,按照PPT课件上的演示介绍草编的各种手法,并不时穿梭在学生中间,指点纠正他们的操作……如今,在该中学,草编课已是与语文、数学同样的必修课,学校还组织了草编社团,从蒲草采集到作品创作,每个环节都有学生参与。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非遗+教育的项目融合,通过传承人进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传习和讲座让非遗融入到校园。目前,已经在二道区腰十小学、市第五十三中学、市第五十七中学、榆树市第七小学、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展非遗项目常态化传习活动。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市先后建立了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十余个,为项目传承人提供展示舞台的同时,开展授徒等传习活动,让非遗项目的花香飘满校园。

自2008年我市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工作以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已经颁布了三批,代表性传承人公布了一批,榆树市“东北大鼓”、农安县“黄龙戏”、九台区“平氏浸膏”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还有29个省级项目和21个市级项目;国家级、省、市代表性传承人25人,其中,“黄龙戏”传承人赵贵君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紧随挖掘工作而来的,除了一项项珍贵而古老的传统技艺、一段段生动的民间故事外,便是项目的传承难题。

钟术英其实是“董氏草编”的“外姓徒弟”,据她介绍,“以往,非遗项目多为家族式传承,然而,他们的后人现在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没时间坐下来精学这些传统技艺。另外,非遗项目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老师应转变思维方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同时向年轻人‘借’创作灵感。”

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处长梁彦民介绍:“现下,各传承人采取了现代教育的传承模式,‘关云德满族剪纸’编制了剪纸小学教材;‘东升泥人’将制作过程、技艺录制成视频,制作课件;‘董氏草编’将工作室设在中学校园内……”非遗传承与教育领域的优势对接,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链,让非遗项目成为融入时尚潮流的活文化。梁彦民表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绝非一味守旧,只有创新式传承,才能构建非遗项目发展新的生态圈。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