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建设综述: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作者:陈沫 来源:吉林日报
2017-08-03 10:28:00
分享

原标题: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吉林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稳步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东中西部生态修复齐头并进,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绘就吉林绿色发展新画卷。

吉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放在三大主体功能区系统性生态修复。全省基本完成了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中部农防林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布局,三大主体功能区系统性生态修复全面展开,稳步推进。

在东部谋划启动了改善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和城乡形象的五大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工程。重点启动实施了长白山生态景观美化、森林小镇创建、绿美示范村屯创建、林区绿美家园创建、裸露山体修复等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工程。

长白山生态景观美化工程主要以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绿化美化为重点,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采取清理、整治、修复、改造、提升等措施,修复和改善长白山景观,把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打造成反映长白山地域特色的森林生态走廊;森林小镇和绿美示范村屯创建工程主要以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小城镇、村屯绿化美化为重点,在全省高标准打造一批绿化美化示范作用突出的乡镇和村屯;林区绿美家园创建工程主要是以18个国有林业局局址绿化美化为重点,打造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典型,示范带动森林小镇创建活动的开展;裸露山体修复工程主要对干线公路可视范围内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和治理改善主要公路沿线的景观。目前,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共投资9420万元,完成了长白山环区路修复110公里、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裸露山体修复11.4万平方米,对18个国有林业局局址进行了高标准绿化。东部地区完成森林抚育补贴任务232.5万亩。

在中部实施农防林建设工程。全省农田防护林建设主要任务:一是调整结构,二是提高质量,三是增加总量。完善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任务,签订更新改造责任状。创新农田防护林的经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好“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全省计划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3.5万公顷,新建农田防护林2万公顷,以建设高标准、高效益、多功能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成过熟林更新、低效林改造、恢复和营造新林带为重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生态保障。目前,中部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5.3万亩。

在西部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重点对西部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加强了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保护区26个,已建立湿地公园3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由5年前的35%增加到现在的43%,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针对吉林省西部连年干旱、湿地缺水的状况,先后借助“引察济向”“引嫩入莫”等水利工程,为向海、莫莫格、牛心套保等湿地进行应急补水,有效恢复了湿地,保护了丹顶鹤、白鹤栖息地的生态安全。开展退耕还湿工程。2014年,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湿试点项目,开展退耕还湿工程1600公顷。莫莫格湿地开展还湿工程4000公顷。

为改变河流断流、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吉林省启动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工程主要依托西部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水利工程,结合渠道、泵站及桥涵闸等工程措施,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用水的基础上,合理调配和利用洪水等资源,向吉林省西部地区的203个重要湖泡、湿地供水,涵养水源空间,回补地下水,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截至目前,15项应急试点工程已累计下达建设资金2.69亿元,且各项工程已全部完工发挥效益,共累计完成渠道连通153.8公里,累计完成综合工程量467万立方米,修建水闸、农道桥、路涵等渠系建筑物73座,实现四海泡、小香海泡、兴隆渔场泡等35个湖、泡、水库工程连通。16项单项节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

随着各项工程相继启动实施,工程效益初步显现:区域内累计引蓄洪水近17亿立方米,恢复改善湖泡、湿地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向海、莫莫格及周边干涸了多年的湿地和湖泡得到恢复,大量候鸟落户栖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回补区域内地下水位1米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为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必要保障。

以“河湖连通”工程为支点,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将转变为巨大的产业和经济优势。到2020年“河湖连通”工程全面完工时,规划区内湖泡湿地总面积将达4939平方公里,将体现出更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记者陈沫)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