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支点城市”的创新实践

作者:崔维利 刘艳 来源:吉网
2017-08-22 09:34:50
分享

企业“出难题”,专家院士“出点子”,上演一幕幕“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活剧;辽河垦区“变身份”,破除障碍快速行;“不信东风唤不回”,东风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再铸辉煌……

一件件毫无关联的“个案”,其实都与一个概念密切相连,这就是“创新”。作为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主要支点城市的四平,自有其创新发展之风采。

源头活水滚滚来

体制机制创新,是四平大地最雄劲的主旋律。

近日,国家热交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改制完成。这标志着四平迎来一个产权明晰、功能明确的“新国检中心”,一个换热装备的成果转化平台、换热科研技术的研发平台、换热科研成果的集散平台,将为四平打造千亿级换热器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并引领、推动国家换热器行业发展。

3年前,总投资9018万元的“国检中心”在四平运行。其具备换热器产品质量检验、进出口产品鉴定资格,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对全国热交换产品予以监督抽查,填补了我国换热器检验检测领域空白。

但作为事业单位,国检中心无法通过市场模式来推动品质和标准的提升——市场化运作呼声日高,改制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四平市启动了“事转企”体制改革,在大的政策背景和法律框架下,对国检中心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国家控股,公司化运行。改制后的“国检中心”活力迸发。

哪里阻碍发展,“创新”就向哪里发力:创设“两区一城”,打造经济新高地;调整乡镇区划,培育经济新优势;勾画“三省四市”蓝图,共建区域共同体;加快“四梨同城化”,提升经济承载力;力推辽河垦区“变身”,冲破束缚轻装上阵……

与体制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当属机制创新。四平瞄准“深水区”,多点发力——

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由原来的3779项,缩减至1883项;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切实解决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问题。

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年报公示制、“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等举措,就业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679户,增长66%。

投融资机制改革。采用“存量转让+投资、建设、养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安建设”示范工程,并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不拘一格聚才智

去年11月,四平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开始筹备。成立一个新开发区,前期工作纷繁杂乱,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却是重中之重。眼下就有一个立马上报的项目,时间紧、分量重,谁来负责才好?

时任新开区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霍宽拍板:“让小盖负责,他能胜任!”霍宽信任盖春涛,是有缘由的——来自内蒙古的盖春涛,是四平市引进的硕博人才,以前又有这方面的经验。

盖春涛进入角色后,果然不负重托,提前完成了任务。不仅如此,他还紧盯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用心包装项目,拟为新开区争取政策支持性资金10亿多元。“这件事还没有最后落地,但做好项目包装、及时上报,就为争取资金提供了可能。”盖春涛笑呵呵说。霍宽的评价是:“破格引入,破格表现”。

人才关乎发展,关乎未来。四平根据“十三五”发展需求,创新人才机制。

“引人为我需”。组成6个引才组,手持“需求目录”,分赴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等5省市,在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招录人才,4批共引进500余名重点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人才。对引进的硕博人才给予优待,其中硕士6年补贴12万元、博士补贴15万元;市直引进的硕博人才免费提供公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未成年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在本地公办学校择校,由异地转入本地就学,不收取政府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引才为我用”。四平连续多年举办了“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共有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100名专家来四平,对企业发展战略、技改升级、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献计献策。如今,四平已建成4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工作站,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四平落地生根。

巨元公司与陶文铨院士团队签署了合作协议,攻关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精细化工与长春工大王承学教授签约合作,攻关头孢呋辛酸产品合成产生的DMA回收应用技术。一个个新项目的开发研究,一次次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推动四平从制造向“智造”华美转身。

转型升级凭科技

“东风”,一个让四平人魂牵梦绕的名字,我国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就产自这里。但辉煌往往与沧桑相伴,市场经济条件下,“东风”逐渐被人们淡忘。

如何才能让“东风”重铸辉煌?四平推出创新法宝。

一方面,政府搭台。举办科技成果展洽会;制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意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滚动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品转化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唱戏。四平东风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佳一说,“东风”的历史,是传统企业的“突围”史。从生产模式、生产状态、机器设备和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到装备、产品和技术全面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突进的过程,其中科技创新是强大引擎。

针对生产的三大环节,“东风”进行了装备和技术的全面提升。在制件环节,全部使用激光切割下料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精密度和准确性;在机械加工环节,全部采用数控机床,有效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在涂装环节,启用全自动涂装线,基本达到轿车标准。

新厂建成投产后,将年产300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科技创新”的大戏,四平艾斯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也唱得有模有样。他们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用于新产品研发,实现了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禽类自动掏膛生产线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多年的市场垄断。同时,也使企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了话语权。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