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逐“新梦”

作者:陈耀辉 栾哲 王丹 来源:吉网
2017-10-23 10:03:29
分享

千米井下逐“新梦”

龙嘉堡煤矿井下1100米,矿工孙刚正在新挖掘出的墙壁上链网作防护,提起收看十九大报告的感受,他快人快语:“我们这代矿工赶上了新时代,我们对做强企业有信心、有底气。” 本报记者 石雷 摄

6米!

60米!!

635米!!!

罐笼(矿井升降梯)急速下降,耳鸣、胸闷,伴随着恐惧和忐忑。“井下会不会缺氧?到底安不安全”?短短几分钟,却感觉无比漫长。“哐当”,随着一声闷响,罐笼终于着地了。松开把手,记者手心里汗涔涔的。悬着的心刚要落地,矿长洪亮的声音又响起:“我们的掘进面在地下1100米,走过这段巷道,坐一段斜井绞车,再有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把腰间的自救器移到身后,向上推了推头盔,拧亮矿灯,调整好呼吸,记者向着龙嘉堡煤矿矿井深处进发……

安全是矿工的第一需要!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巷道两侧百米文化长廊上各种安全警示标语和漫画映入记者眼帘。回想起下井前,与矿工们一起进行的“三醒”警醒教育、安全宣誓和安全检查,记者对龙嘉堡煤矿严格的安全管理竖起了大拇指。

井下880米。

记者遇到五六个矿工正在进行检修和拉底作业。

“今天是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天,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是不是比平时更高了?你们的任务是不是更重了?”

“没有呀。”直截了当地否定了记者的话,李宗育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们每一天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安监工作。只不过这几年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了。”

“可不是,规定可严了。瓦斯超限,哪怕就超一小点儿,也必须停止作业。谁说也不好使,我只认瓦斯不认人。”瓦检员陆石插话说。

“这几年,公司安全设施投入每年都在4000万元以上。”龙嘉堡矿业公司党委书记孔凡武说,过去井下是木支护,矿工们戏谑“三块石头夹块肉”,心里总不踏实,现在是双支护、铁支护,人就像在“钢铁长城”保护下作业,安全感极大提升了。

坐上轨道斜井绞车继续下行,通风气流从记者耳边呼啸而过,借助矿灯昏暗的光亮,可见巷壁上的管道和电缆向身后疾驰而去……

井下1100米。

越走巷道越窄,笨重的工作服和设备显得愈发沉重,就在记者气喘吁吁之时,终于,由远及近传来了挖掘机的作业声。

在密闭的地下矿井,挖掘机犹如一个庞然大物。

“我们在这个作业面干3个月了,每天三班倒,大约能挖6米多吧,搁从前,都用人工掏,这些活咋地也得干一年呀。”采掘工姜涛笑着说:“过去我们是打眼儿放炮,整个井下都冒烟咕咚的,人根本没法呆。现在用机械,活儿轻巧多了,也安全了,钱还不少挣。”

挖掘机掘出的碎石“躺”在传送带上运走了。在新挖掘出的墙壁上,孙刚正在链网作防护,提起收看十九大报告的感受,他快人快语:“我们这茬矿工赶上了新时代,总书记讲的强国梦,我觉得也包括我们的强企梦、小康梦。”

井下辛苦自不待言,但让矿工们欣慰的是,随着一车接一车的煤从他们手中运到井上,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过去我租房住,现在不但买了楼房,还买了小轿车。十九大召开了,‘获得感’这个词听着舒坦,往后的日子也是越过越有滋味啦。”

“原来矿工广场多空旷,现在隔几天就多台车,哪儿哪儿都是车。”

“这两年企业发展遇到点儿困难,但是我们的工资没降反涨啦。”

“企业待遇一年比一年好,对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照顾到了。下井给8元钱用餐补助,井下安了饮水机,工作服每人两套,统一给洗,下井、上井都有班车接送。”

……

见到记者来采访,矿工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话语间透露着对企业的热爱,传递着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干劲。

中午时分,记者和零点班的采煤工一起升井。身边的王卫东脸上满是煤灰,牙齿显得格外的白。采煤20多年了,谈起心愿,他的话朴实无华:“没啥说的,赶上好时候了,就是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好好干呗!”

在这千米之下的昏暗巷道里,矿工们正用心描绘着一个洒满阳光的梦,这梦想牵引他们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