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中,“禁塑令”的颁布实施可谓是精彩的一笔!
2015年1月1日我省开始实施“禁塑令”,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级范围内全面禁塑的省份。敢为人先、勇于实践,这是吉林在绿色崛起道路上的创新尝试。
近三年的时间,“禁塑令”不仅使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的转变,同时,也使我省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聚乳酸应用市场,抢占了产业发展先机。
一条绿色的环保新路在吉林大地不断延伸……
第一个吃螃蟹 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尝试
成为全面“禁塑”第一省、在“限塑令”的基础上主动作为,这是我省推进供给侧改革路上的创新尝试,“是一份难得的勇气和担当。”
“禁塑尽管有难度,但我们愿意全力尝试。”禁塑之初,我省禁塑工作相关负责人就曾坦言,吉林之所以出台“禁塑令”,与吉林省产业基础和决策认识有关。
一方面我省拥有丰富的玉米和秸秆资源,能够为聚乳酸产业提供充足的糖源;另一方面我省传统塑料工业非常小,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禁塑不会对我省原有的产业形成巨大冲击。
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曾表示,“禁塑,为减少白色污染和资源消耗加了把油,也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可降解材料产业高地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层层把关、级级落实,严格执行“处罚一批、曝光一批、警告一批、督导一批”监管执法,同时积极推进禁塑立法进程,在法规、政策创新上探索先行先试,让政府的“禁塑令”尽快上升为地方条例,为“禁塑令”保驾护航。
2016年,我省集中开展了4次全省规模的专项市场检查,查办违反“禁塑令”的案件2877件,收缴罚没款27.36万元。
“塑料袋”革命 绿色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可降解塑料袋原料主要来自聚乳酸,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具有低碳、绿色、安全等特点。
宋刚表示,聚乳酸既可以独立发展为一个新的产业,也可以与现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像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生物化工产业。如果能够在东北地区提前实现“禁塑”,将为吉林乃至东北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新产业创造空间,提供新动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禁塑令”及相关政策的吸引下,可降解原料改性、制品等项目在我省落地并形成生产能力,聚乳酸原料聚合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原料聚合、改性、产品制造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禁塑令’让我们看到商机。”吉林森瑞达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雅娟说,在公司生产车间里,以聚乳酸和PBAT为主要原料的生物降解改性材料正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禁塑令”的出台为聚乳酸产业发展创造出绿色消费市场环境。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具备生产条件并在省发改委报备生产能力信息的企业30户,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6万吨,产品包括塑料购物袋、连卷袋、平口袋、餐盒、杯、碗、碟、盘、刀、叉、勺、吸管、杯盖,涵盖“禁塑令”要求禁止的全部产品种类。
绿色生活方式在“一只塑料袋”的革命中被全面开启。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型商业机构、连锁超市已与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可降解替代产品已实现由市州向县级城市拓展,由大型商业机构向中小型商户延伸。
“禁塑令”落地生根 绿色环保悄然成风
“禁塑令”实施之初,叫好中也有不少质疑声。然而,随着“禁塑令”各项政策的落地,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在我省悄然成风。
长春市的上班族王欣说,自从“禁塑令”实施以来,她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自备购物袋。“‘禁塑令’是件好事,以前也想着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环保行动,但是实施起来总是很难,现在身边的环境保护氛围浓了,‘绿色行动’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儿。”
和王欣一样,不少市民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的习惯。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仅是可降解塑料袋覆盖市场,可降解餐盒、吸管等产品也一应俱全。
在长春光复路市场,王老板批发可降解塑料袋生意不错。“今年可降解购物袋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不少,订单多了。”王老板对“禁塑令”非常支持,他说,“在‘禁塑令’实施之初,我就开始销售可降解塑料制品。经历了开始的冷清到火爆,再到订单稳定、逐步增加,‘禁塑令’让我的事业更有意义。”
王老板说:“如今,有很多客户要求定制有自己商品标识的可降解购物袋,他们觉得用这种有自己标识的环保购物袋,不仅增加了品牌附加值,同时也能提升客户的好感度,颇受欢迎。”
“第一个吃螃蟹”,不仅需要过人的勇气,更要有非凡的智慧和担当。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实践、一步步升华,“禁塑令”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绿色答卷”,让吉林发展的底色绿意渐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