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时光

作者:粘青 来源:吉林日报
2017-10-26 09:32:42
分享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这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这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千米之下,我们聆听了“另一个世界”的喧响;苞米堆上,我们感受到“诗乡”农民的心声……我们用手中的笔,记录十九大美好时光,走进新时代的梦想。”

——题记

10月18日—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25日上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中国走进新时代,历史,正在开启崭新的篇章。

记录时代足音,记下最美时光。10月12日,吉林日报展现烘托喜庆热烈气氛的“十九大时光”专栏闪亮登场。连日来,吉林日报不仅头版连续大篇幅刊发“十九大时光”专栏稿件,还连续推出“十九大时光”专版,以量大面广的“全方位”“组合式”报道,浓墨重彩地传递大会精神、反映群众心声、呈现发展成就,形成强大声势,集中展现过去五年吉林大地发生的巨变,展现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对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满满信心。

吉林日报社社长张育新、总编辑陈耀辉多次召开专题会、策划会,研究理论评论报道内容,并亲自着笔,率理论评论部共同撰写《写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系列评论员文章,连续在头版刊发。《照亮新时代壮丽航程的灯塔》《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历史性变革筑就复兴之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领航者》等篇章笔墨厚重、视野宏大,论点鲜明、论述有力,既说理明确、又饱含深情,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十九大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诗乡文化从内到外散放着巴吉垒人的文化自信……这是经济腾飞、农民致富的精神动力。正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总编辑陈耀辉带领记者,在素有“诗乡”美名的农安县巴吉垒镇采写的鲜活报道,为“十九大时光”添加了诗意味道。在地下千米与矿工憧憬新生活;与农民诗人用诗歌畅谈十九大,《千米井下逐“新梦”》《诗乡金秋咏盛会》,质朴清新的语言和讲述,传递的是基层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奔向未来的积极精神状态。

10月19日那一晚,是吉林市旺起镇68户受灾户的“一个不眠夜——他们第二天就要拿到钥匙,搬进政府给建的新楼;更让他们兴奋的是,党的十九大18日在京开幕,在聆听了报告之后,他们更加憧憬美好的未来。”在“十九大时光”里,副总编辑伊秀丽率记者赶赴公主岭市平阳村和今夏受灾的旺起镇,《欢乐平洋村喜迎十九大》和《新家园新起点新希望》写出了农民变市民、地房变楼房的5年生活巨变;写出了在党的关怀下,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奔向新时代的喜悦。

“这几天我天天看报纸,在《吉林日报》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十九大时光’专栏的稿件,字里行间反映着我们身边的喜悦和收获,读起来特别高兴和满足。”长春市退休干部王振华说出了读者们心里的感受。

读者感受如此真切,因为采访就在你我身边。吉林日报社选派多路记者分赴全省各地,深入民族地区、农林牧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边防哨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机场车站……处处是他们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共度美好十九大时光的身影。《在新时代,满怀信心的前行》《“草根宣讲员”的一天》《十九大“刷屏”长春站》《让更多乡亲“诗意地生活”》《喜庆溢边疆》《信心满怀迎盛会》《青春满载幸福》……80余篇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字里行间,对未来的自信、对祖国的热爱、对党恩的歌颂,自然而然流于笔端。

这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心灵震撼——

10月17日,长春入秋以来最冷的一天。本报工业部记者王丹带着满身寒气,走进火热工作中的东北工业集团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不是王丹第一次到这里采访,但却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这个历史节点上,一东离合的员工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过去五年来吉林发展的诠释,充满着对未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信心。”

回忆起采访时的情景,王丹仍然记忆犹新,并且感触颇多。“一东离合的员工们拉起一条写有‘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横幅,在镜头前合影留念。他们竖起大拇指,表达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希冀和祝福。这是他们对十九大独特记忆,也是我作为一名经济新闻战线新闻工作者从业以来的一次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沿着鸭绿江畔驱车行进在集安市上活龙村的田野间,走进通化公安边防支队机动一中队,看着眼前山清水秀的美景和温馨舒适的营房,感受着部队官兵克服艰苦条件,不负党和人民重托,时刻牢记军人使命与担当的无悔选择,本报政法部记者王子阳被深深感动。“那里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晚上静得连眨眼皮都听得见。面对困难官兵们从不退缩。看着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勇往无前,把喜迎党的十九大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不竭动力,用实际行动维护核心、听从指挥,对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满怀期盼,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奋力拼搏,我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更好更有温度的作品。”

这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碰撞——

“我很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更多机会和视角看到祖国日益繁荣富强。”这是本报科教卫部记者任爽在长春理工大学采访“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感受到祖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之后,写下的一句感言。

作为一名负责教育领域采访报道工作的记者,五年来,任爽在采访中不仅感受到了基础教育正逐渐走向公平均衡,更见证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也体会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的深远宽广。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任爽走进几所高校采访,感受到师生们对党的十九大的热切关注,看到了大家热议报告的情景,也听到了大家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我为这样奋斗的青春而感动,为祖国有这样一群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而骄傲自豪!作为记者,我们有幸为伟大的祖国鼓与呼,更愿意在新时代,和青年学生以及各行各业干部群众继续努力奋斗,共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一次体会,更是一次精神升华——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当天,本报通化记者站记者李铭来到我省边陲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与“老姜农家乐”的老板姜贵成一家一起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一上午的时间,老姜老两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听得特别认真。‘快看,报告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俺的心里太激动了!’看他一边听着报告,一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也跟着激动不已。”

李铭在老姜家采访了一天,天黑了,看着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高挂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听着老姜说“十九大报告振奋人心,照着干准没错”,李铭对未来工作更加坚定,“老百姓的愿望既简单又真诚,希望祖国强大,希望日子红火。我们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作为党的喉舌,要全力把党的好政策传播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本报延边记者站的张伟国、王雨两名记者,亲身感受着延边各族干部群众的欢欣鼓舞。张伟国在“十九大时光”专栏记下了全国“时代楷模”金春燮未来的几个新目标;王雨分享了光日玉米专业农场负责人崔光日用丰收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喜悦,描绘了延吉市六一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对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的期待……“采访中,看到大家纷纷为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点赞;看到大家对更加光明的未来满怀希望;看到祖国日益强大,各族群众都洋溢着骄傲的笑脸……我为自己能够见证这一刻的辉煌,能够成为辉煌历史的记录者而感到格外自豪和满足,我知道这次采访将成为我的一个新起点,为进入新时代的伟大祖国鼓掌喝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晓艳、孟凌云、李开宇、丁研、马贺、陈沫……吉林日报社几十名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篇篇鲜活报道记录下了最美的时光——十九大时光。

这段最美的时光,闪烁着耀眼的时代光辉。

这段最美的记忆,镌刻着吉林日报所有编辑记者们的汗水与收获,更激励着大家勇往无前,进入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