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作者:张妍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1-11 09:17:17
分享

本报记者 张妍

拥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项目建设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重大项目作为全省发展的“头版头条”,击鼓奋进、高举高打,我省正逐步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精益求精 增强高质量发展“厚度”

我省项目建设早已告别了“剜到筐里就是菜”的时代,走进了精益求精、质量优化的新时期。

来到吉林化纤集团竹碳产业园,宽敞的车间内排列着锃亮的崭新设备。轰鸣声中,一束束黑丝在机器间穿梭。这里是吉林化纤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一期生产线。

工作人员介绍,这条生产线将生产24K、48K大丝束碳纤维,是全球唯一的大丝束碳化生产线,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全球领先。预计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利税2.5亿元。

站在亚泰医药生产及物流项目的展示牌前,亚泰集团董事长宋尚龙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具有产、学、研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产业园区”,成为优势互补、引领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医药产业先导区。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5年开工建设,原定2022年竣工,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预计2018年就可全部交付使用。

我省规划出东、中、西“三大板块”承载项目,成为撬动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重点推进50个新建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2亿元;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等试点示范,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中部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100个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西部生态经济区扎实推进河湖连通、松原灌区等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72亿元,城乡互动、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动能转换 增加高质量发展“维度”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型项目猛刷“存在感”,铸就了我省发展的精彩,将项目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7年11月21日12时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个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此次发射的卫星性能指标再创新高,幅宽从原有的11公里提高到20公里。由原来的3天回访一次缩短到1天回访一次,时间分辨率实现了新突破,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服务能力。

自此,“吉林一号”实现8颗卫星在轨运行,而这让吉林骄傲的“吉林一号”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不无自豪地说,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将来能够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百亿产业集群,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下游产业形成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

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G123次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满载着576名乘客开往了上海虹桥站。

“复兴号”来了,中国改写世界速度。而这列列车,凝结了长客人的创新智慧,缔造出“中国制造”的传奇。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铁技术专家邓海告诉记者:“列车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

近日,中车长客又传喜讯——公司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长客的研发团队进行了10余种材料性能测试,通过6000多个元件、典型件、组合件、全尺寸试验件等积木式设计验证试验,经过反复优化论证,解决了复合材料应用于轨道车辆承载结构面临的诸多难点,车体最终性能优异,可满足在极限恶劣工况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此次全复合材料车体的成功研发,不仅带来车体减重、节能减排降耗、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寿命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探索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应用的方向和实施路径。

机械手有节奏地举起油桶,精准拧开油桶盖子,操作过程平稳有序……这宛若科幻电影里的镜头,出自长春北方化工灌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勾阳说:“作为从事专业细分领域研发与生产的科技型小企业,公司一直专注于专业领域技术的创新与研发。”20年来,他们在危化品灌装领域只研究一件事情:以机器人取代人。今年企业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公司生产的灌装机器人生产线已经有效实现了在危化行业灌装领域机器换人的生产工艺目标。

真抓实干 强化高质量发展“深度”

必须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这是全省上下的共识,也是信心和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潮,在白山松水间涌动。

2017年2月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大会,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上强调,全省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三抓”犹如一针强心剂,全省进一步强化了“抓项目”的共识。

随即,春季项目“三早”行动持续发酵。2017年4月20日至27日,23位省级领导分兵18路赴各地“沙场点兵”,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踏查督战。仅仅8天,踏查组的督战圈覆盖全省,涉及186个关系“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项目,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2017年8月18日,踏查组再度集结,来到长春市和吉林市,跟踪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一个上午,在精挑细选的7个“高精尖、智能化”项目现场查进度、听情况,在行驶过程中看资料片、听汇报,详细了解各地项目建设情况。

见实情、问实况、求进展、出实招、叫真板——“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形成了强大的助推力,让全省项目建设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

透过忙碌的建设工地,轰鸣的生产车间,清晰可见全省上下谋项目的用心、上项目的决心,服务项目的精心。

从最初的谋划、纸上的蓝图,到生机勃勃的厂房工地、欣欣向荣的产业园区,大项目如火如荼的背后,浸透着吉林人只争朝夕、顽强奋进的精神力量和措施有力、勤恳务实的工作风貌。

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筹措、服务保障,全省各地、各部门采取了很多创新性的思路和举措,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有力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长春龙翔国际商务中心工程项目部项目副经理王灿超说:“看到省领导对项目建设的重视和支持,我很感动也很受鼓舞,作为一名建设者,我们要保证工程质量、保障工程进度,让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从“大”到“强”,从“量”到“质”,随着一大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我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记者手记: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行走在白山松水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我省项目建设的热度,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我省项目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进入了发展新时代的今天,项目建设是推动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业项目,就我省来说,重点是发展有创新因素的中高端工业项目,做到快引进、快落地、快建设、快达产、快见效,以高质量项目和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一线,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投资精准;开展项目督查,及时总结经验,破解难题,为项目建设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创新方式方法,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更好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