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沫
“全省共清收回林地81.5万公顷,完成还林40.2万公顷,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清收、五年还林’总体目标。”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四年前,省委、省政府对清收流失林地、停耕还林作出了总体部署,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多年来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用5年时间将清理收回的林地还林还草还湿。
如今,扎实有效的植绿、造绿、护绿举措,让绿色已成为吉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完成清收林地还林117.3万亩,超出年计划36.4%。完成森林抚育补助任务316万亩,农防林更新改造3万亩、退化防护林修复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51万亩。全省完成义务植树3500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00个,创建省级“绿美示范村屯”50个。
数字既展示出我省林地清收还林的效率与质量,也是我省生态改善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省林业厅厅长霍岩说,绿色发展需要一定的绿色资源总量来支撑。“经过多年努力,我省造林绿化虽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绿色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总体上仍然缺林少绿。要把林地清收与还林相结合,采取综合性措施,增加全省绿色资源总量。”
为此,我省把清收还林摆在突出位置,从专项督察到依法推动,从健全管理制度到创新绿化机制,从全方位宣传到增绿增收共赢,上下齐心,还上林、见着绿、能成林的成果显著。
2017年10月,通化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我省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城市。作为我省重要林区,几年来,全市共新增造林面积25404.78公顷,重点实施了城区绿色空间、绿色宜居乡村、水源涵养林、通道绿化提升、水岸绿化、湿地保护、森林提质健康、宜林地造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9大建设工程,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嵌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今年,通化市将以巩固清收还林成果为重点,依法加大对毁林复耕和非法侵占蚕食林地的打击力度,防止造成新的林地流失和非法逆转,预计清收还林65000亩,巩固和扩大林地清收还林成果。”通化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位于我省西北部的白城市,在还林立地条件差的不利因素下,清收还林的成绩令人欣喜。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和“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运用依法清收、确权清收、置换清收、租赁清收等办法,139万亩的清收任务已全面完成,同时,植树造林38万亩。在《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中,计划到2021年,全市造林174万亩,使林地面积达到8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左右。
在我省各地,大胆探索创新,新方法、新机制层出不穷——
敦化市坚持规划先行,建立整体联动机制,根植自上而下的护绿保绿意识,与村民签订管护责任书,实行村民门前三包等,设置绿化管护监督员,从细微处确保绿化率。
集安市为确保城乡绿化美化工程落实,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都单独列支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绿化美化工程,各责任部门和单位也利用自有资金确保绿化美化工程所需。
永吉县、柳河县等地方实行“富民产业引导机制”,在停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引导企业和群众发展林业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磐石市在清收还林过程中,充分考虑立地条件和生态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林木,提高还林成活率。
趁势而上。我省已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保有量达到85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0.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湿地保有量达到10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47%;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适应新时代,顺应大趋势,融入发展大局,播绿不停,久久为功,吉林也将继续围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吉林最大的特色、最宝贵财富、最重要的品牌。正因如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吉林发展的“关键词”。林地清收还林任务提前达成、森林生态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森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纵观我省近几年的林业成就,一大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效益正在显现,林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处处有林,步步皆景,惊喜不断,这正是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的生动诠释。俗语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吉林的林业发展正是遵循此道。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吉林的林业发展不断向前,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生态的成果和红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