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赫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翻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报告中对就业的描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省强势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创业载体平台,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持续开展“三支一扶”,全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加大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劳务品牌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办法,公益性岗位保持适度规模。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400万人规模,零就业家庭援助率始终保持100%,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达7.2万人,全省返乡创业热潮已形成。
在吉林市龙潭区粮油批发市场大楼,记者走进吉林云耕农业智慧农业产业孵化园内的吉林英科装备有限公司,刚毕业没多久的马浚程还显得有些青涩,但25岁的他已经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了。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业之初,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办公场地,这可愁坏了小马。
正当小马创建企业的梦想受到现实重创时,他与吉林云耕农业智慧农业产业孵化园取得了联系。“大学生在这里创业房租免费、水电免费、供暖免费,建立企业后的第二年仅收取每平方米每年10元的管理费。这对企业来讲,也相当于‘免费’了。”小马激动地说。
我省是高校毕业生较多的省份,每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约在18万人左右。近年来,我省人社部门和各级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始终坚持创新工作,将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中,把就业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园区,并帮助园区内企业解决了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等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同时,将“双创”的政策认真贯彻到每一位创客的身上,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属于创业者们的“朋友圈”。
以小起步,聚小成大。截至目前,全省共建各类大学生创业园126家,其中,省级大学生创业园50家,市(州)、县(市区)级大学生创业园76家;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2092户,有5314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带动就业36077人。
暖风驰叶,甘露翠株。我省对农民工就业的“帮扶之手”汩汩如泉,钻头觅缝。作为农业大省中最大部分的就业群体——农民,他们的转移就业和返乡问题随着“创”时代的到来也开启了新篇章。
“如果没有当初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我家的冷库可能现在都没有盖完呢。”永吉县岔路河镇下坎村的张春丽有感而发。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昔日的农家妹,经过政府扶持和个人努力,已成为民营企业家,直接带动78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
追寻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轨迹,在他们事业发展壮大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看到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从战略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的推动,都伴随着设计者思想解放的春风,每一次的推动,都激发出就业创业者喷涌而出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我省多策齐施,实行由引导农民工单一“离乡”外出就业为主,转向外输、内转、回引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的新举措,构筑了既巩固境外、发展省内,也鼓励就近就地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格局。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再有各级政府给的优惠政策,创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在蛟河市黄松甸镇国家级黑木耳种植园区,刘锡杰的木耳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返乡创业典型。从“离”乡求发展,到“返”乡谋创业,如今,他经营的花园食用菌有限公司年解决劳动力就业30多人,季节用工近千人,带动食用菌种户500多户。
这一“离”一“返”虽一字之差,却从根本上体现出我省创业就业工作顶层设计的一以贯之和深谋远虑。从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转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回乡一人,致富一方,完成了我省农民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蜕变。
富民之道,惟在乐业。我省一批批敢闯敢拼的“就业大军”踏出了吉林快速发展的创富之路,新旧延续,生生不息,带领全省人民向着幸福美好生活进发。
记者手记: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在新时代,每一个就业创业者都是一株小草,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等的滋养。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自上而下在行动,以超前谋划的战略眼光、抢抓机遇的敏锐思维、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为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迈开铿锵有力的步伐,也为这个“创”时代的蓝图描绘出清晰的底色。同时,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就业创业者奋力前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的新生力量,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