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桂云
双辽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10户,截至2017年末,脱贫5636户,扶贫攻坚完成任务过半。
在脱贫攻坚中,双辽市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实施精神扶贫“四大工程”(扶志工程、扶德工程、扶文工程、扶弱工程)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实施“四大工程”的思想建设、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文化培育,贫困群众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勇气,充满了希望,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可靠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省今后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和思考。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在扶贫过程中,双辽市不仅加大物质上的帮扶力度,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鼓励;不仅帮助修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更加注重鼓舞志气,帮助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致富的技能和本领。
积极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努力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增强“想脱贫、能脱贫”的底气。由驻村第一书记和各级包扶干部通过挂钩帮扶,点对点、面对面解疑答惑等方式,将中央、省委、四平市委的相关扶贫政策解读到位、传导到“千家万户”,让百姓吃上“定心丸”;媒体宣传跟进,宣传好各乡镇(街)、各部门帮助贫困村屯、贫困群众聚力发展、增收脱贫的丰富实践,给百姓注入“强心剂”;社会宣传助力,在全市农民群众中形成潜移默化影响,帮百姓贴好“暖心膏”。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百姓只靠输血,没有造血机能,脱贫工作就不能行稳致远。为此,双辽市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树立脱贫光荣的榜样力量。
在2018年2月12日的双辽市“勤劳脱贫示范户”表彰大会上,双辽茂林镇孟益村残疾贫困户邓长纯脖挂花环,手捧鲜花接受采访时说:“我一辈子也没这么光荣过!我要继续努力,不但自己要走出贫困奔小康,也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出贫困。”
这是双辽市为坚定群众脱贫信心,鼓励贫困户学经验、主动干,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出了13位“勤劳脱贫示范户”,并举办了“勤劳脱贫示范户”表彰大会,奖励每位贫困户一台55英寸液晶电视,并送到每户家中。这件事在双辽引起不小的震动,在全市形成了“树立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茂林镇红岗村第一书记丁奇鹏说:“针对一些贫困群众有‘安贫’思想、看到当前物质扶贫的小利不愿脱贫、攀比思想等现象,我们会教育他们‘安贫’是可耻的,会影响家庭的形象和子女的婚姻。引导贫困群众靠勤劳自己造血,摒弃等靠要和消极思想,激发内生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
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重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工程。“阵地建设”让文化“驻村入户”。目前,双辽全市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90家,建设农家书屋190个,18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流动舞台”让文化“走村串巷”。开展第四届吉林省市民(农民)文化节双辽市系列活动,“走基层、种文化”农民广场舞培训,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市区广场舞大赛,百姓大舞台等七个活动圆满举办,吸引了全市万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惠及民众十万余人次。举办双辽市首届乡村少年宫建设成果展演展示活动,通过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切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
让“文化技艺”成为“致富通渠”。“吉林巧姐”王春梅主动深入到贫困村民家中义务进行刺绣技能培训。几年来,培训贫困家庭妇女2000多人,在传授技艺同时,还帮助负责手绣作品的回收和销售,帮助贫困农家庭实现了增收。双辽市文联的1000多名艺术家把文化惠民在“实”上下功夫:农民画画家为农村免费画文化墙;组织农民画协会会员利用石头、废弃农副产品对农民进行艺术品的创作培训,并将这些打造百年古镇的艺术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介出去,带领农民实现“文化脱贫”。
通过扶弱,大力实施志愿引领工程,增强精神扶贫推动力。“衣衣有爱”公益捐赠活动以来,收到了来自4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2600余名志愿者捐赠的衣物10500余件。目前,已在永加乡荣光村、王奔镇仕家村成立了“衣衣有爱”公益捐赠活动爱心超市。开展“芙蓉学子”“圆梦大学”“金秋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共为双辽市28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帮扶,助学金额7.5万元。同时,积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对在校学生进行捐赠,总计捐助是16.26万元。在农村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每个村有1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由志愿者组成的甘露爱心公益协会,每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都集结在一起对确定的贫困家庭或者贫困学生进行走访资助。通过志愿服务送温暖,让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靠内生动力,主动脱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