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赫
没有改革就没有明天。
刚刚走出严冬,长春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庭院内春意盎然。经历了改革阵痛,在涅槃中重生的大成集团,正迎来崭新的明天。
4月1日,在大成集团兴隆工业园区,记者沿着厂路走进长春大成生物化工中试平台,看到研究人员正在对新产品进行最后的实验验证。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大成集团已经取得产业化技术成果5项,其中复合糖化酶、高温淀粉酶等4个产品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并实现批量生产、销售;成功进行了500吨级异山梨醇、百升釜异山梨醇聚酯、百升罐抗菌肽等新产品中试;进行了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小分子肽、变性淀粉等新产品新技术的筛选或小试及中试;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签订国外氨基酸项目总承包框架协议一个。
成果来之不易,其背后曾有几多辛酸与苦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依托吉林黄金玉米带,大成集团自创立之初就勃发出无尽的生机,一度成为中国高科技工程企业的一面鲜活旗帜。然而,从2008年起,由于临储政策推动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下游市场需求不振,高成本导致玉米加工产品出口大幅萎缩。在如此颓势的大背景下,到2015年初,大成集团面临停产、资金链断裂,处于破产清算的边缘。
在困境中跋涉,在迷茫中探索,与其被动等死,不如破茧重生。
2015年4月,省政府决定由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大成集团。2017年3月,根据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精神和批示,省交投集团将大成的股份及权益转让给省国资委下属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农投集团成为大成集团控股股东,至此大成集团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
在农投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分院的支持下,大成集团高度重视创新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创建了“生物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以向大成集团创新发展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为首任,同时坚持市场化运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致力于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团队的合作高地,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的高速通道,玉米、秸秆等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化工新材料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面对传统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淀粉、淀粉糖、氨基酸产能过剩,大成集团着力加强生物化工创新中心建设,并开发出异山梨醇、戊二胺、直链淀粉等一系列生物化工单体,为精氨酸、化工醇等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出路。
“我们正在对创新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对生物基聚酯等新食品添加剂和无抗养殖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发,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道路。”长春大成生物化工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东芳介绍说。
目前,集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老厂区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实现从玉米初加工向生物发酵、生物化工等精深加工的转型升级。
在园区的中央位置,一个高达75米的化工醇装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该装置在2010年从长春园区搬迁到兴隆山园区,拥有20万吨的多元醇产量。这个装置是世界上第一条自主研发的生产线,主要以玉米和玉米秸秆为原料纯生物技术的生产装置。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已停产4年,将在今年再次启用。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异山梨醇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每年的需求量在100万吨左右,通过我们中试平台对异山梨醇的反复验证,我们已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条件。因此,我们只需要投产一个年产10万吨的异山梨醇的装置就可以盘活整个20万吨的装置。”“长春大成集团金宝特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张宏斌介绍说。
在停产期间,大成集团一直没有间断对化工醇装置进行小修和定期包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重新启动。现在只需要把局部的设备进行小改动,就可以唤醒这台沉睡多年的装置。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我们的传统产品将得到调整升级,将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相信大成会重新焕发生机,再度成为生物化工产业的领头羊。”长春大成集团副总裁褚腊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做大做强做优,长春大成集团正在开启发展新征程,改革还将继续,展望前路,鲜花与荆棘共生,但路必将越来越宽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