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作者:周长庆、顾然 来源:新华网
2018-04-11 10:27:05
分享

  新华网长春4月10日电(周长庆、顾然)4月8日,经专家鉴定,发现于吉林省长白山西南坡漫江的5件穿孔石器为新石器时期的“长白山石磬”;发现于敦化市岗子遗址的一件石磬也得到确认。这是东北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这种古老乐器,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8日,“长白山穿孔石器鉴定会” 在长春召开,来自吉林大学、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鉴定会。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全家,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福有,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聆实研究员,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文锋研究员,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哲,共同对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漫江近年来发现的5件带孔石器进行了鉴定。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长白山石磬”1-5号(从右至左)(张福有摄)

  以我国旧石器考古权威陈全家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认定,这5件带孔石器为石磬,分别命名为“长白山石磬”1-5号。其中,“长白山石磬”1号最长处35厘米,宽21厘米,孔部最厚处9厘米,孔径:长7厘米,宽5厘米,深4厘米。重量7.75公斤。它从结构、形态到音色,都符合石磬的形态和敲击产生悦耳共鸣的基本特征,确定是长白山区早期人类的击打乐器。专家推测2—5号为“长白山石磬”的早期形态,可能用于在祭祀、乐舞活动中击打节奏,但也不排除其他功用。长白山石磬不是“编磬”。

  此外,2017年5月17日,张福有和于亚茹、林森、邓树平等人在敦化岗子遗址中也发现一个石磬,其孔的外缘和底边有缺损。此件石磬也得到了专家组的确认。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长白山石磬”1号(张福有摄)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敦化市岗子遗址发现的石磬(有残缺)(张福有摄)

  据张福有介绍,2014年10月20日,他在长白山西南坡调查松花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时,于漫江镇枫林村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后经陈全家教授鉴定距今约有5万年。2015年7月7日,张福有与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区委书记曹树清等到漫江村搞田野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穿孔石器,表面有磨制痕迹,应是人工所为,不是自然形成,初步判断是一件新石器(后来命名为“长白山石磬”1号)。后来,经过对地处漫江镇的“讷殷古城”周边地区寻找调查,又陆续采集到“长白山石磬”2—5号。

  张福有回忆道:“2015年7月7日下午,我与池南区区委书记曹树清、科员于建一起,到漫江村搞田野调查。于建在村民前几天刚平整的石堆处捡到一块带孔的扁状石,被铲车砸掉了底边,他拿给我看:‘这块石头怎么带眼儿?’我接到手中掂量,能有十多斤重,细看其顶部带折弯,中上部有孔,底边从孔边折损,有新茬。孔壁光滑,两面孔壁周围有明显磨痕凹陷,肯定是人工所为,非自然形成。我判断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应马上寻找其残边儿!于是,我们三个人,还有漫江村党支部书记吴永权、村委会主任徐有文、村民邢玉花一起找了40多分钟,终于在原来的石堆处找到残边儿,与那个带孔的石器一合对,严丝合缝,确属原物无疑。我认为这件石器很像石磬,叫曹书记他们拿回池南区好好保存,并说孤证不立,如再有发现,就不得了。”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长白山石磬”1号的最早发现者于建(张福有摄)

  在鉴定会上,大家盛赞张福有当初有眼光,认定“长白山石罄”1号是一件新石器并当机立断找到其残边儿。如无此举,这么一件珍贵重要的文物很可能就丢弃了。张福有说:“我之所以认为它是石磬,主要依据是考虑它有悬挂的痕迹,在古文献中曾有记载:‘石磬长悬,洪钟不著。’说明石磬在古代即有悬挂和打击的使用特征。”

  陈全家教授认为,“长白山石磬”的价值堪与张福有发现的“长白山手斧”媲美,对于研究石磬的起源、长白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有关专家还指出,长白山石磬与女真族祖源之地“讷殷古城”,共同成为长白山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丰富了人们对远古长白山区“肃慎氏之国”祭祀活动的想象,对挖掘、研究长白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此外,在敦化发现的石磬等器物,对当地历史特别是古代少数民族挹娄和靺鞨白山部、唐代渤海国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古代有八音乐器分类法,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其中,“磬”居石类。它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在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发展到玉制、铜制。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的磬,称为“特磬”,一种叫“编磬”。

  石磬在我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度构筑起先秦时期金石之乐的辉煌。磬最初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表明在远古时期,石磬曾被先民用于乐舞等娱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就已被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乐舞生活场景。

  在我国中原地区曾多次出土石磬。在东北地区属于“红山文化”的多个遗址中也曾出土石磬,如199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中发现距今7000年的“海石磬”;2006年在赤峰市“三座店山城遗址”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石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磬中工艺更复杂、更具有艺术性的一件精品。

  专家们认为,“长白山石磬”和敦化岗子石磬可以肯定是新石器时期,但确切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哲表示,石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在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讷殷部落研究专家程伟光表示,长白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女真民族聚居处,长白山石磬应是当时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祭祀时使用的一种乐器。

长白山区首次发现石磬 对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张福有与“长白山石磬”1号(张熙摄)

  张福有认为,唐代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向唐朝贡和日本人从长安、洛阳归国时所走的路线,是渤海国“朝贡道”,途经长白山地区。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一诗中提到了石磬——“晓梵阳乌当石磬,夜禅阴火照田衣。”石磬从出现到唐代,已历数千年,在唐代,出现于陆龟蒙笔下并和诗人皮日休相关联,同时与渤海“朝贡道”相联系,很珍贵。这是了解长白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长白山诗派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的一个重要线索。

  据悉,“长白山石磬”将作为长白山池南区“讷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公开展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