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焊花映照下的“铁裁缝”

作者:赵赫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4-26 11:18:55
分享

本报记者 赵赫

一双粗糙的大手,持一根纤细如绣花针的焊条,蜻蜓点水般在钢铁架构上“织衣”,焊花四溅中,天衣无缝地将它们焊接在了一起,不留丝毫气孔。这位拥有顶尖焊接技术的“铁裁缝”,就是郑秋林。

46岁的郑秋林,从事焊接专业工作已经24年了。在同事们眼中,老郑不仅有着犟脾气,更有着笨功夫,一个面罩、一把焊枪、一身防护服,这三样几乎伴随他每一天。凭着不怕苦、爱钻研的勤奋劲,郑秋林由起初的“打工仔”成长为企业的焊接专家和金牌教练。

郑秋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刚毕业,家里贷款买了一头奶牛,奶牛的饲养和卖奶的活儿全部落在了郑秋林的肩上。可没多久奶粉厂倒闭,牛奶卖不出去。买牛的贷款还没还清,万般无奈,郑秋林卖掉奶牛,揣着卖牛的钱来到蛟河职业高中,决心学一门手艺,以技谋生。

1994年,郑秋林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来到吉林化建公司,当上了一名电焊工。刚参加工作,郑秋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参加了电焊培训班,在培训班一边听着师傅讲解,一边仔细观察师傅的动作要领。师傅焊接时脚站的位置、手的方向以及身体重心的位置、电流的大小,他默默地记在心里,在焊接实践时,一点点去模仿,去揣摩动作中的道理,再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活动方式加以改进。

1996年,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郑秋林随师傅被派到工地参加会战,负责乙烯装置外管线预制安装。郑秋林白天蹲在管廊上焊接,晚上别人歇息时,他躲在角落里琢磨焊接的方法和经验。过去总是师傅教,他在一旁听着,但这次他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师傅进行探讨了。乙烯工程结束了,郑秋林的技术有了一个飞跃。

紧接着,郑秋林又被派到高碳醇项目抢建施工中。该项目是吉化重中之重,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为数不多,工期只有一年。郑秋林谨慎地工作,偶尔遇到探伤不合格的焊口,他便反复琢磨出现问题的根源。最后他一人竟完成了1300个工艺管线预制安装焊接当量,创下了本单位月焊接当量最高纪录,探伤一次合格率达98%。

对于郑秋林来说,焊条就是他的“绣花针”。经过大施工锤炼的郑秋林,焊接技能有了显著提高,他先后取得了多种材质的焊接合格证,两次被化建公司派往国外参加工程建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项目施工中大显身手。成功掌握了氩弧摇把焊,解决了以往焊接中存在的难题。

在郑秋林眼中,做任何一行,都必须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态度。郑秋林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多次在各级各类的焊接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获得了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特等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

为了更好地发挥郑秋林的表率作用,2006年,郑秋林从一名一线工人被提拔为培训中心焊接教练,并负责焊接技术的开发和实验。

“每一道焊缝,都是一条‘生命线’,焊一道就要合格一道。无论什么工作,要干就干到最好。”采访中,郑秋林不断说着这样的话。

多年来,郑秋林为企业焊接技能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施工一线输送优秀焊接技术工人4000余人,独立完成焊评试件143项,指导完成焊接评定30项。作为国家级考评员,组织考试近百场、考试项目近5000项,检查评审各种试件近万件。

“自己进步的同时,我更希望为企业培养新生力量。技能,只有传承下去才有价值。”郑秋林说。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