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芳芳
高脚杯、指尖陀螺、哑铃……在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车工实训基地,一件件工艺品吸引了记者眼球。谁能想到这些工艺品多数是车床加工出来的,而且是出自马元国和他的学生之手呢?
初见马元国,憨厚、朴实是记者对他的印象。有着16年一线生产经验的他,搞研发、技术或许不难,然而他如何从车工转变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呢?
马元国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梦想。
“小时候就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伟大,所以我做梦都想当一名老师。”
1991年,马元国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一汽车制造厂轿车公司第二发动机厂机修站当了一名车工,他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2007年,由于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水平过硬,35岁的马元国被组织调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实训指导教师,可以说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
梦想实现了,可与当车工不同,初当老师并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原来在工厂,一心朴实工作,只要自己有心、用心,搞技能并没有那么难。可当老师不同,不仅要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善于沟通和倾听,了解学生所想,让学生们听自己的。”
刚开始,性格比较腼腆的马元国还真有些犯难。“于是,我就经常找一些老师聊天,从他们那获取和学生沟通的办法和一些授课经验。没事儿的时候,我还总缠着家人聊天,有时候还让他们充当我的学生,我来讲课给他们听。”
马元国说,最开始当老师的那几年是最难的,自己虽然有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可是沟通、交流毕竟不是强项。
“我记得刚开始当老师的大半年时间内,在校园里,我见着老师就学经验,见着学生谈交流。”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如今,马元国不仅成为了老师和学生都敬佩的马老师,2011年获吉林省千名首席技师、2013年获长春市服务民营企业科技专家、2014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长白山技能名师”等荣誉称号,2015年还成立了“马元国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
“当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呼。”马元国深知车工这个专业是枯燥的,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让“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你教的知识学生一点概念都没有,怎么教?如果我讲得枯燥,学生们就会认为自己以后从事的这项工作也枯燥,那谁还愿意学呀。”马元国通过改进教学课题,不断尝试将枯燥乏味的说教教学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法。
一次偶然,马元国路过旧物市场,看到一个木制的碗,就萌生了制作木制品的想法。他先自己制作了一个鸡蛋给学生看,没想到反响特别好。从那以后,不管什么季节,也不管在哪,只要看见适合做实训材料的木头就捡,把他们当宝贝似地进行修剪,并将修剪好的断枝存放在家中,留作学生实训用的材料。“我把这些木质材料带回来做实训课程,既能节省金属材料,降低成本,又能废物利用,还可提高学生的操作安全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加工方法。”
“我的工作很普通,就是踏踏实实地把本领传授给学生。”马元国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梦想,他会心揣着这个梦想,在这三尺讲台上,在这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成就他的精彩人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