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誓做“黑金”产业的领军人

作者:刘姗姗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6-01 09:56:52
分享

本报记者 刘姗姗 通讯员 王宏 毕科研

在吉林化纤碳谷公司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乳白色的丝线在设备间穿行缠绕,一束“发丝”由上万条甚至几万条细丝组成,轻如蝉翼,硬胜钢铁。

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的碳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一直是材料市场的抢手货,但其生产技术却一直被国外垄断。2006年,面对国内“一丝难求”的碳纤维市场,化纤人怀着产业报国、科技报国的理想和信念,成立了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技术研发创新团队。12年来,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实现了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弯道超车”。

“我们当初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实现‘黑黄金’碳纤维国产化,并替代进口,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了团队强大的力量。”团队负责人、吉林化纤集团碳谷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海鸥回想当初,仍然感慨万千。

国家要强大,民族要振兴,除了自力更生,无路可走。针对国外一些知名的碳纤维生产企业都是起家于腈纶生产的启发,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与长春工业大学合作,在吉林化纤传统的DMAC湿法两步法生产腈纶纤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70余项技术改进、设备改造和上百次反复试验,终于在2007年4月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原丝。“整套实验装置都由我们自主设计,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的T300级水平,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家独创技术。”

研发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团队从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开发到第一条5000吨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整整经历了5年时间。2011年9月,吉林化纤建成投产了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

然而,科技竞争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为了打破碳纤维高成本的发展桎梏,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调整创新方向,向研发“低成本、大丝束、高品质、通用化”的碳纤维原丝进发。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深知这个道理。2016年,为了能尽快实现碳纤维的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研发团队深耕于实验室、生产线之间,开启了两点一线的“36524”“白+黑”工作模式。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11年的王红军,把碳纤维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说自己宁可黑发变白发,也要把白丝变黑丝;团队成员郭甲东为了掌握纤维在生产线上细微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在机台旁足足盯了两天;在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团队成员陈海军曾连续20多天没有回家……

百次投方、千次调整、万次数据,每一次都像第一次一样专心、专注、专责!“奉献、敬业、负责、创新、自律”的精神,生产出高性能的大丝束碳纤维原丝被吉林化纤碳纤维创新团队作为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使命。

碳纤维原丝从实验室参数摸索成功到生产线规模化高质、稳定生产,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靠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短短的1年多的时间里,连续突破,一口气攻克了聚合物特性粘度不稳定、原液高温老化、气泡、杂质多4道难关,突破了纺丝纤度高、强度低、毛丝多、溶剂残留高、离散程度大5道屏障,彻底解决了原丝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24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在产品质量达到T700级的同时,成本却下降了接近一半。这一首创之举突破了困扰国内碳纤维行业近60年的技术瓶颈,有效推动了碳纤维在压力容器、风电叶片、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在技术、规模、成本和质量上,具备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的能力。

从1K、3K到24K、48K,产品规格不断丰富;从T300到T700,原丝质量持续提升;12S新品诞生,品质达到T700级水平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一个个傲人的创新成果让吉纤人真正有了打造中国碳谷,推动新材料之王碳纤维产业在吉林落地生根的底气和信心。

“用100亿的产值培育4个亿的碳纤维产业。”这是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每一位研发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张海鸥说,从事碳纤维研发一方面是要改变中国碳纤维材料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升中国在国际碳纤维材料发展中的话语权,同时也是要为老国企吉林化纤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张海鸥表示,“我们将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学习黄大年精神,不忘初心,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早日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国际一流的碳纤维生产基地,用实际行动打造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生动样本,为实现中国梦和吉林全面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