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时代的呼唤 创新的产物

作者:吕航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6-01 09:56:52
分享

本报记者吕航

“传习”二字有传授与学习之意。《论语·学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习所在我省也早有历史渊源,长春师范大学前身就是1906年设立的官立长春府师范传习所,我省各地现在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传习所”在吉林大地应运而生,它既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更是实践的要求、创新的产物。

白山松水间,思潮盈流淌。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省委决定设立“新时代传习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017年11月3日,省委以省委常委会形式,专题研究并作出了设立“新时代传习所”的决定。同日,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对设立“新时代传习所”进行部署安排。

11月9日,我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属,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要求。

11月20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再次作出重要部署和要求。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亲自谋划和推动,为“新时代传习所”授旗,到“新时代传习所”调研,提出工作要求;省长景俊海到“新时代传习所”调研并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萍为全省第一个“新时代传习所”揭牌。

今年我省制定了《新时代传习所管理办法》,并在4月26日召开了全省“新时代传习所”工作现场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个“新时代传习所”如雨后春笋遍布农村、社区、机关、校园、企业、军营,并逐步向农家村屯、小巷楼道、商场车间延伸。目前全省已成立“新时代传习所”16946个,覆盖9300多个行政村和1400多个城镇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时代传习所”将新思想精准送到每村每屯、每家每户、普通网民,打通了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真正根植基层、入脑入心。

作为我省首家“新时代传习所”的所在地,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从“里”到“外”都透着一个“新”字。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小山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的思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王秀香说:“俺在家门口的传习所里既能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还能欣赏到艺术家的表演,感觉浑身上下都有一股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儿。”

“‘新时代传习所’,我认为体现了两个‘新’。第一个‘新’是内容新,依托于‘新时代传习所’,理论、政策、法律、科技、文化一手抓,对村民来说受益匪浅。”小山村党支部书记史学良对这些变化都看在眼里:“第二个‘新’是形式新,我们通过理论宣讲、技术指导、文化课堂、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传习方式不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以及最新的发展理念传递给广大村民,村民听完后特别感兴趣,也成了宣讲员。可以说‘新时代传习所’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素质,体现了它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所用,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备的组织架构是“新时代传习所”焕发生命力的根本。我省“新时代传习所”建设在省委领导下,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具体抓,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在全省构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此外,还建立全省“新时代传习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新时代传习所”工作办公室。

上下如何联动,让“上情下达”的同时,也要“下情上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

实践中,“新时代传习所”工作蓬勃发展、展现活力,既得益于完备的组织架构,也和各地在组织机制、制度模式上的积极探索创新是分不开的。

长春市二道区打造“3355”体系模式,区委、街道党工委、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导讲、备讲、宣讲三个环节紧密衔接,相继设立信仰讲堂、惠民讲堂、法治讲堂、科普讲堂、文明讲堂,建立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行业职员、典型模范、基层理论宣讲员五支队伍,以组织有力、流程严密、平台坚实、队伍过硬的工作体系和架构,保证了“新时代传习所”平稳高效发挥作用。

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依托“林松淑工作室”,统筹教育资源、人才力量,在辖区内26个“新时代传习所”进行合理调配,集中制定传习计划,每周开展例行工作培训,明确传习重点、传习形式,对工作效能进行预评估,每季度末通过召开例会对下季度工作进行规划安排,以系统完善的制度安排保障了“新时代传习所”工作有力运行。

实践证明,只有生在基层、长在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形成上下贯通的运行机制。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