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爽 毕雪 通讯员 张吉
5月25日,在山东参加中医文化学术论坛。
5月27日,在大连参加“973”项目专家工作会议。
5月28日,出差后的第二天就回到办公室,和学生还有团队成员一起探讨如何推动大健康产业和健康福祉产业的发展。
这就是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之虹的工作常态。尽管已经退休4年,可他依然是同事眼中闲不住的“工作狂”、民航领域的“金卡用户”和当之无愧的“中医迷”。
要说王之虹和中医药的缘分,还要从国家改革开放元年说起。1978年,王之虹考入长春中医学院。那个时候的中医学院办学经费不足,学校条件简陋,被称为“中医小院,马路大学”,可这些并没有影响王之虹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中医学的热爱。5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在学校附属医院任门诊部副主任、医教科科长等职务。
1987年,在医学管理岗位上干出了门道的王之虹和十多位老师被学校派了个棘手的活儿——筹办针灸骨伤系。王之虹回忆:“那时候,学校的办学经费依然十分紧张,筹办小组只分到一间小办公室和一些桌椅。怎么把事干成?还多亏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王之虹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提出向市场要效益,以创业收益反哺教育发展的思路。1988年,与原长春市微电子厂合作,创办了长春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医院。
在王之虹的带领下,长春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医院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颈椎病等专科专病的治疗。办院10年,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患者减免了医药费,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如今,用医院上缴利润创办起的针灸骨伤系,已更名为长中大针灸推拿学院,被评为世界针联教育基地,拥有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和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推拿学科在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排名第一。王之虹负责的《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还被评为中国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高校扩招,长春中医学院班子决定迁校异地办学。2001年,担任长春中医学院副院长的王之虹承担起筹建新校区的重任。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将新校区建了起来。2002年10月,长春中医学院主体迁址净月区。2006年,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任学校校长。
迁址后,学校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增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药事管理、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等本科新专业,恢复和新增高职招生专业,形成了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由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授予权的转变,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办学规模上,实现了由千人学院向万人大学的转变,由实力较弱、名不见经传的学院,发展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办学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大学。
10余年来,王之虹不仅改变了长中大的办学条件,也带动了学校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他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厅等重大项目20余项。主编《中国推拿》等学术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冠心伏寒颗粒的临床前研究”,推动了冠心病病因学理论的创新发展;“针刺对剥夺性弱视猫视觉系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课题获200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镇静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的特色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编的教材《推拿手法学》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推拿学》获得吉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研究的经络疏通仪、太极八卦组场治疗仪等项目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2014年,退休后的王之虹却依旧忙碌,他说:“我原来也想着退休后要好好歇歇,可是闲下来才发现,最吸引我的还是‘中医梦’”。
2016年是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当年12月2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授予60位教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开展此类评选表彰,王之虹位列其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