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雪
在我省西部的白城,绿色先锋植物——燕麦的种植,让贫瘠的盐碱地恢复了勃勃生机,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任长忠和他的燕麦科研团队。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燕麦科研团队的核心人物任长忠是中国燕麦荞麦研究领域公认的领军人才,国际燕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燕麦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与燕麦的结缘,是在1998年的某天,任长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题为《“燕麦博士”和他的“孩子们”》的报道,报道中的“燕麦博士”,是有着“世界燕麦之父”称号的加拿大农业部终身教授沃农·布罗斯博士,而他的“孩子们”则是他培育出的29个燕麦品种。布罗斯博士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把中国裸燕麦与加拿大燕麦进行杂交,培育出中加燕麦整合创新种质资源,所以他把这些中加燕麦种质资源统称为“龙种燕麦”。布罗斯博士也表达了一个心愿,那就是送“龙种燕麦”回中国。
任长忠看过非常激动,他动用所有的关系,甚至还辗转委托到了家喻户晓的演员“大山”,得到了布罗斯的地址和传真。1999年,布罗斯来到了白城,也是他12次到访白城的第一次。从此,任长忠不仅成为布罗斯的学生,而且成为燕麦事业的合作者,与“世界燕麦之父”布罗斯的结缘,也使中国燕麦研究坐上了通往世界先进水平的直通车。应邀到加拿大学习回国时,任长忠带了满满两大箱子中加燕麦种子,却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带一件礼物。
为了能让这个“混血儿”服中国水土,任长忠和团队成员每天顶着初夏的烈日,天天拿着小镊子在田间进行亲本选配和人工杂交育种工作。为了加快育种周期,他决定采用北育南繁技术,经过努力,任长忠带领团队实现了一年三季种植,相当于一年完成3年的科研任务。他们将燕麦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研究中他们发现,燕麦不光自身具有耐旱、耐盐碱的特性,还能够固沙、对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轻中度盐碱地连续种植5-10年以后,土壤的pH值就能下降到8.5以下,可以种植玉米、高粱、食用豆等农作物。燕麦团队培育出的“两季双熟”新品种燕麦,使总产量提高了50%。全球北纬45°地区都没能实现燕麦的两季种植,但是凭借“光照不敏感基因”的发现,任长忠和他的燕麦团队填补了这个空白,令世界瞩目。
“业无涯、志不怠、求不止、根植沃土,我将带领我的燕麦科研团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一生无悔。”任长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里,进门是实验室,出门是试验田,就连梦里想的还是科研。他把试验田当成了“办公室”,育种、栽培、加工、调研、试验、推广几乎成了他的全部生活,冒风雨顶烈日,是家常便饭。任长忠患有肾结石、胆囊炎、肩周炎、关节炎等疾病,虽然在工作中常常疼痛难忍,然而他和他的团队的科研脚步从未停下。
付出终会有收获。任长忠和他的团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作物科技奖、省政府科教兴农竞赛一等奖等10余项荣誉,相关研究领域填补国际空白。他们与加拿大农业部合作成立了“中国—加拿大燕麦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北分院联合建立了“中俄燕麦育种科技创新中心”等,为我国燕麦研究靠近国际前沿搭建了平台。他们研究的“白城燕麦”是我国第一个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创建了我国燕麦的知名品牌。
2016年,以任长忠科研成果为依托,白城市政府与大生集团达成了由政府“搭台”,大生集团“主导”,国际合作科技“支撑”,国内外企业加盟“共建”,政产学研密切“联合”,共同建设“白城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的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东方燕麦知名品牌。
“获得这样的殊荣,对我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与激励,今后我们一定继续发扬黄大年的精神,用我们的专注、专心和专守,不断推动燕麦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做好燕麦大文章。”在被评为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后,任长忠说。更要像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做到干顶天立地事,做扎根基层人,立于农业生产最前沿,做一个扎根吉林大地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默默奉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