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力军
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向着乡村振兴的方向,一个新的产业在黑土地上崛起,这就是我省迅猛发展的设施园艺产业。
近年来,随着我省“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的实施,补贴奖金的集中投放,推进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到2016年,全省棚室面积增加到110万亩。
2017年,我省的设施园艺产业进入了大力扶持发展阶段。省政府启动了新一轮设施园艺发展4年计划,一年新建棚室31.8万亩。
2018年,全省将新建棚室33万亩,总规模累计达到175万亩,同比增长23%。到2022年,新建棚室150万亩,棚室总面积累计突破300万亩,比2017年翻一番;规模化棚膜园区发展到1000个;冬春季本地蔬菜自给率达到70%;农民人均设施园艺收入突破2000元,比2017年翻一番。
我省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稳定露地蔬菜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园艺面积,大力发展冬季能够正常生产的日光温室,鼓励设施育苗点建设,鼓励集中连片开发,全面提升设施园艺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质量安全水平。
在建设模式上:
——松原、白城等西部地区重点推广洮北区农民房前屋后的简易棚、扶余的简易大棚。
——长春、四平等中部县份重点推广梨树县覆土增厚墙体日光温室、标准化塑料大棚。
——东部地区以发展食用菌为重点,推广敦化市和大山合公司等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
——城市周边或投资能力较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推广吉林金丰现代农业园区等高标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模式。
在产品供给上:
——提倡大宗产品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果类菜和芹菜、韭菜、香菜等叶类菜集中连片种植,创建优势产区,加快培育品牌,实现区域化、差异化发展。
——提升特殊品种供给能力,引进发展南菜北移、洋为中用的精细产品和高端果菜,靠新、奇、稀、特、优抢市场增效益。
——加快发展创意园艺产品,发展盆菜、盆花、盆景,打造家庭菜园、阳台菜园等。
在区域布局上:
设施园艺发展在区域布局主要围绕“九区五线一中心”建设。
——在9个市(州)郊区发展环城产业带,作为城市“菜篮子”产品直接供应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解决大中城市冬春季蔬菜缺口大的问题,尤其是长吉两个大城市人口更加集中、消费需求量更大,突出长吉两个特大城市,围绕长春、吉林1小时经济圈发展设施园艺。
——在公铁路沿线建设5条产业聚集带。即长春—四平、长春—通化—白山、长春—松原—白城、长春—吉林—延边、长春—德惠—榆树—扶余—哈尔滨的5条公铁路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标准化塑料大棚,主要考虑蔬菜产品的生物属性,不耐贮藏运输,在交通便利地方发展便于运输销售,拓展域外市场,实现夏秋季北菜南运,甚至销往国外市场。
——以长春为轴心建设蔬菜产销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北方蔬菜产业基地。
2017年我省又提出了建设设施园艺优势区和发展庭院大棚。即在榆树、德惠、农安、九台、公主岭、梨树、伊通、扶余、长岭、洮南等10个县(市)建设设施园艺优势区。
在西部地区发展庭院设施园艺,主要考虑是西部地区庭院规模大,农民投入能力低,利用房前屋后发展低成本简易棚,有利于农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为了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设施园艺建设力度,一年来,我省特别是农业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印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棚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陆续出台了省级棚膜经济补助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绩效奖励考核办法、金融创新、棚室所有权登记颁证等配套政策措施,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宣传和专题培训。
去年6月初在长春市举办了400多人参加的全省加快棚膜经济发展培训班;农委先后3次组成工作组,对各地尤其是棚膜经济发展重点县市进行督导检查。
多渠道予以政策扶持。成立了由农委牵头,发改、财政等1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部门协商沟通机制,加大投入。与水利厅沟通协调,下拨资金1500万元,用于两万亩棚室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争取农业部金融创新项目资金650万元,开展日光温室融资租赁业务。落实国家项目资金400万元,用于洮北区棚膜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农委整合现代农业项目资金7110万元用于发展棚膜经济。使用国家农产品初加工项目资金6200万元,在32个县市建成储藏窖464座,冷库237座,总容积7万吨。
加大宣传指导服务工作力度。成立由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特产所、蔬菜院等专家和一线经验丰富的工作者20人组成棚膜经济专家服务团,3次赴全省各地指导棚室建设和生产技术。举办省级专题培训班20期,3200多人次参加。
在夯实工作基础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省级补助资金中预留部分资金用于棚膜经济绩效考核,依据综合考评打分排序,对前15名县市给予资金奖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我省农业农村带来了巨大收获。
——设施园艺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经过各地积极探索,设施园艺已经从原来的蔬菜生产为主转变为瓜、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多种产品;棚膜园区功能由原来的市场销售为主转变为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采摘、餐饮等多种功能;经营模式也由原来单一的线下销售转变为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以棚膜园区为载体举办的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亮点纷呈。同时,棚膜经济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实施精准扶贫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全省新建标准棚室5.1万亩、简易棚26.7万亩,新增农业就业5.2万人,棚膜经济纯收入达到23.6亿元,从事棚室生产的农民人均收入4万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96元。
——设施园艺产业成为返乡创业新天地,成为农民就业的新渠道。设施园艺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东丰县东丰镇农民付中海,回乡创业投资1000多万元,在今胜村建设100栋食用菌大棚,吸收当地农民40多人长年打工,木耳采摘期间,每天雇用140多人。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家家户户发展棚膜经济,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劳务市场,用工需求高峰时,带动城市居民和周边农民上千人来此地打工。
——设施园艺产业成为智慧农业新样板,成为集成应用农业技术的示范区。2017年全省新建30亩以上规模化园区178个、面积10628亩。应用先进设施和生产管理技术,以“三品一标”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规模化园区。截至目前,全省1万平方米以上智能化温室11个,都安装了自动化检测、灌溉、通风等系统,实现了光照、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等自动化控制。立体化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农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等都在棚室生产中率先得到应用。
——设施园艺产业成为农村金融拓展新领域,成为吸引工商资本投入的新热土。全省有8个县市有意向设立棚膜经济风险补偿资金,梨树县、通化县各设立风险补偿资金500万元,为6家建设主体办理“政银担”业务,融资1550万元。银信、农担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多款产品增加棚室贷款。农安、扶余等12个县开展了棚室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共发放棚室所有权证1810个,大棚贷4312万元。农担公司直接为经营主体担保贷款16笔,共3990万元。安华、安盟保险公司为大安市、农安县、梨树县、延吉市、和龙市5个县市开展棚室保险业务,参保农户1000多户,面积5000多亩,收取保费216万元。农村金融创新为棚膜经济注入了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