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聚天下英才 建一流大学

作者:李文瑶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6-05 08:46:15
分享

本报记者 李文瑶

在全国争抢人才的大环境下,2017年,吉林大学新增“国字号”人才(含双聘院士)51人,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国字号”人才共计278人。吉林大学营造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理想信念留人”的软环境,人才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人才引育与流出比保持在10:1以上。

拓宽视野招揽英才

吉林大学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党中央和吉林省制定的人才政策引领下,勇担重任,准确定位,布局人才工作与国家教育科研事业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学校创新引才机制,先后出台《吉林大学人才引进办法》《吉林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实施办法》,实行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预聘-长聘”制度,设立“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人才”“海(境)外博士”5类全职岗位和“柔性引进人才”兼职岗位。

今年,吉林大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在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举办“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吸纳高精尖稀缺科研人才。同时,吉林大学还举办了近20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海外青年学者来校访问交流。

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吉林大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渠道-保障-平台-环境”高度融合的人才引育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爱党、爱国、爱校、爱事业、爱学生”的师资队伍,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力。

吉大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张晓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客居欧美25载,最终放弃美国惠普中央研究院项目首席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在母校的感召下,回归祖国。他说:“选择回到吉大任职,有对母校的眷恋,更多是被学校的人性化制度打动。校长多次与我面对面沟通,询问我的需求,承诺到校后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科研经费和实验所需一切设备,全部由学校负担。”在吉林大学创造的学术软环境下,张晓安教授不负众望,带领团队发明举世瞩目的无墨喷水打印技术,让世界为吉林大学喝彩。

放弃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香港大学双校终身副教授身份的曹宏媛是青年教师代表。她受聘于吉林大学的时间虽然不足一年,但是,吉大校领导及学院给予她的全方位呵护,让她感觉到家人般的温暖。她的科研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建造中国生物统计大平台,为国家生物统计领域培养新生力量。

201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并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长足发展。目前,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发表论文5篇,国际学科顶尖期刊发表论文4篇。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奖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7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定为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还吸引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赖兹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万德尔院士、欧洲科学院福斯托院士等一批世界顶尖非华裔科学家来校组建团队,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推动学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吉林大学党委加强人才工作领导,成立了人才与学术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管人才工作的副校长郑伟涛介绍说,2017年,领导小组召开7次会议,审议通过119项议题。学校印发《吉林大学学校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制度》,通过“书记面对面”“校长有约”“人才工作交流会”等平台,与专家人才密切沟通联系。领导小组制定《吉林大学海外引进人才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组织29名海归博士赴井冈山开展专题培训,其中5人在培训现场提交入党申请书。吉林大学还组织引进人才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让人才感悟吉大精神,树立理想信念。

今年年初,我省发布“人才新政”,吉林大学结合政策,在人才服务方面打出“组合拳”,建设790套周转房和22套高层次人才公寓,完善人才在就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科研经费、团队和科研用房等学术资源的支持力度。

吉林大学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重视培养校内现有教师队伍。2017年,学校出台《吉林大学“培英工程计划”实施办法》,第一批遴选27名青年教师,出资支持他们赴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或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的科研团队,进行为期1至2年的研究学习,助力其专业水平提升。

吉林大学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到工作中,打造吉林省人才高地,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智库,汇聚天下英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