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   吉林新闻

两代治沙英雄闪光的18年

作者:王世军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7-31 08:49:58
分享

人这一生,究竟怎样度过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这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的问题。

7月22日,《吉林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通讯《荒漠上,与草共生的英雄》。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万平、万晓白父女两代人艰苦治沙的英雄事迹,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提供了明确而高尚的答案。人们评价说,父女两代人,苦战荒漠的18年,是为美丽中国奉献智慧奉献年华奉献汗水的18年,是两代治沙英雄人生闪光的18年。

凝眸今日的葱郁生机,遥想多年前的渺无人烟,我们认为,这是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18年。这里面融汇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有着沙不治成志不移的气概;这里面融汇着长征精神,有着黄沙万里浑不怕的气魄;这里面融汇着铁人精神,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气势,气贯长虹。

治理荒漠,何其难矣。常常是,万里黄沙凶似铁,英雄汗水化白烟。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首,是北方沙尘暴的始作俑者,沙丘面积大流动快。然而第一个治沙志愿者、当年47岁的万平,放弃优越的工作,带着半生积攒的30万元积蓄,只身一人扎进了荒漠。很快,孤胆英雄遭遇了大自然的下马威。他带领乡亲们栽下的25000棵树苗,不出3个月全部死光。耗费半年心血修的路,耗资10万元建起的4000米围栏,全被黄沙吞没。试想,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做支撑,谁能做成这件千难万难的大事?

这是闪着无私奉献精神闪着忘我大爱精神之光的18年。1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价值连城。这是一个好时代,趁着美好年华,谁都可以去经商致富,可以去教书育人,可以去保家卫国,也可以去为自己的小家小业打拼奋斗。然而万平、万晓白父女两代人,却选择了“艰苦得难以想象、挑战让人近于绝望”的治沙事业。治沙不久,万平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巨额债务。电被停了,工人全走了。眼看着自己的艰苦努力付诸黄沙,他吃不下,睡不着,足足瘦了15公斤……为了筹钱,他想过去医院卖血。但是纵有千难万难,万平始终没有被吓倒,继续高擎治沙的大旗。

泰戈尔曾说,人生要把自己献给比我们更伟大的事业。在万氏父女的心中,有什么比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更伟大更神圣的事业呢?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万平与万晓白父女两代人的精神,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与智慧,让荒漠变绿洲,改变一方人民的生存环境。这种精神体现出无私的大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这份大爱,他们“向死而生”,与草共生,在荒漠中杀出一条血路,踩出一条生路,建出一条希望之路。18年荒漠苦战,6570个日夜沙地煎熬,曾经的“火沙坨子”摇身变绿变美。

这是闪着科学精神闪着智慧与汗水之光的18年。30年前,万平下乡的地方,曾是绿浪滚滚的草原;30年后,这块曾哺育他成长的地方,却成了一片荒漠。痛心疾首之余,他决心用余生“抢回消失的绿色”。正是这份义无反顾,正是这份百折不回,他带动了女儿一起治理荒漠。万晓白接力父亲的大爱与执着,开启新一轮治沙征程。她踏着时代的节拍,公司化运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重新确定治沙方案,科学治沙。一个强大的治沙团队强势崛起,就像塞罕坝的那一群人,就像那样的一群“地球卫士”。于是,人生有了更新的亮色,岁月有了更新的质的飞跃。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辛苦的18年,智慧的18年,终于云开日朗结出硕果。昔日的“火沙坨子”旧貌换新颜,嬗变成300万平方米的葱郁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野生动物达300多种。万晓白把“抢回的绿色”交还当地农民养鸡,放牛,发展可持续农业,让他们踏上致富新路。

纵览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8年,是鼓舞我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18年。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治沙造林的推进,绿色越来越多,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需要万氏父女的这种英雄精神。让我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自然家园,科学治沙,治理荒漠,让更多的荒漠变成绿洲,让我们的地球村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态更文明。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