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里“藏”着时代巨变

作者:吴茗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9-14 09:57:40
分享

“我们这一代人,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在的好时代……那个特殊的年代,赋予了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忆。如今,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这40年的沧桑巨变,早已镌刻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聊起改革开放的变化,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劳淑香随手翻开了一本相册,她告诉记者,改革开放这40年来的生活之变,都“藏”在了这本老影集里。

这是一本以红色绣花锦缎布料为封皮的相册,上面还镶嵌着一个红双喜的标牌。翻开其中一页,上下两张6寸大的黑白底全家福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张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当时只有黑白照片,照片上是我们姐妹8人和父母在自家院子里盛开的细粉莲花旁照的。当时我和大姐、三妹都已经进城上班了。那天,大姐和姐夫在结婚前夕回家,姐夫还特意借了一台海鸥牌相机给我们照全家福。那时候姐妹们都穿着清一色的黑、灰、蓝、白棉布衣服,虽然没有漂亮衣服,但一家人能一起照相还是很难得的,姐妹们的高兴劲儿瞬间定格在了照片里。”劳女士一边讲述,一边又翻了几页,“你看,这几张照片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末的全家福。那时我们姐妹都在城里成家立业了。父母也被我们接进城里来生活。这时改革开放已经近10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照片变成了彩色的,相机不用借了,衣服的颜色样式也多了,而且还有了时髦的概念。你看当时的烫发多有年代感……这张照片是今年姐妹几人出国旅游时照的,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拍的照片比相机拍的都好。如今人民富裕了,日子也跟着精彩了,随时看世界、随手拍世界,这是我们当年想都无法想象的好日子!”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80年代初期,是我母亲带着我女儿和我大姐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南湖公园游玩时照的。改革开放伊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家里几个妹妹、妹夫辞掉了工作尝试着下海经商。以前不让百姓随便做买卖,改革开放后,农民可以卖自家地里的农副产品,城里人也摆起了小摊儿,市场上的新鲜瓜果蔬菜多了起来,人们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我母亲当时在桂林路捣腾鸡蛋,那天卖完鸡蛋带着外孙、外孙女去南湖游玩。虽然鸡蛋卖的不错,但老人拮据惯了,拿钱很注意。当时有卖冰棍的,母亲想着外孙女最小,就只给外孙女买了一根3分钱的冰棍,那时物价很低,我的工资也就四五十元钱。看着姥姥只给妹妹买冰棍吃,两个哥哥不高兴了,愁眉苦脸、噘嘴赌气的一幕就这样被抓拍到了。”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劳女士感慨万千,“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那段记忆都非常深刻。改革开放前,冬天没有南菜北调,北方没有大棚,所以整个冬天上顿下顿吃的都是萝卜、白菜和土豆。一到了秋菜上市的时节,家家户户起大早排队买秋菜。赶上一车好秋菜还好,赶上一车不好的,白菜都是散棵儿的。当时拉秋菜的是一辆辆大解放,旁边放个半人高的地秤。改革开放后,街边有了小市场,副食店里也有了新鲜货。记得那时候过年前,爱人在副食品商店买来了新鲜韭菜、柿子、黄瓜,还有青椒、芹菜。当时怕把新鲜蔬菜冻了,他把菜裹在棉大衣里带回家。如今我退休后的工资6000余元,几十年间不知翻了多少倍,但更加翻天覆地的,是改革开放40年后的生活变化。

翻看影集时,几张夹在其中的五颜六色的粮票,不经意间掉落下来。劳女士捡起粮票,又开启了一段特殊的记忆。“这些粮票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方寸之间,记载着咱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成长和变革。”劳女士告诉记者,在那个“票证时代”,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烟票、棉花票……就连买糖果糕点都要凭票购买。“我三妹单位分给她一张自行车票,当时购买地点是范家屯,我爱人就陪着三妹一起坐火车去范家屯凭票买车,然后俩人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到了长春。那时候能分到一张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票是相当有面子又不容易的事儿啦!”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滚滚而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油供应和副食品不断增多,粮票渐渐从“紧缺”转变成“盈余”,于是用粮票换大米、换鸡蛋的人也多了起来,当年街边“换鸡蛋”的吆喝声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90年代初,计划经济终结,市场经济来临,票证逐步退出了时代舞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科技高速进步,物质极大丰富,想买什么扫一下手机、刷一下卡就可以,小小的票证已然由生活必备品变成了鉴证历史巨变的收藏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