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作者:陈耀辉 潘锐 粘青 来源:吉林日报
2018-10-08 09:37:45
分享

本报记者 陈耀辉 潘锐 粘青

口述史主人公:徐谦,1950年生人,梨树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做过教师,从1984年开始,长期在梨树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办公室工作,曾先后全程参与梨树县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见证了梨树“海选”从萌芽到成熟的全部历程。

我长期在县委和县政府工作,亲身经历、参与了梨树“海选”的全过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9年开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席卷全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认了包产到户并规范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梨树县全面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全县乡村都进行了体制改革,原来的人民公社改成了乡政府,在原有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建成了村委会,原来的生产小队则变成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出现了,最典型的就是农村计划生育、粮食征购、上缴提留等“三难”问题日益凸显,干群矛盾突出。

为了寻找对策,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到全县乡村进行专题调查研究。调研发现,实行大包干后,农村虽然已经进行了组织体制改革,可是仍然沿袭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办法,村干部还是由乡里任命和指派。因为个别村干部手脚不干净,挥霍浪费,很多村民提出查村里的账、管村里的事,要求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改显然不行了!

1986年12月,县委、县政府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组成整顿补课试点领导小组,选择梨树乡北老壕村作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的试点。

北老壕村地处梨树乡东南部,是全乡有名的后进村。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630户人家,2476口人。对当时的班子,群众有怨气,村干部间也互不服气。县整顿补课试点领导小组在了解情况时就有许多村民明确要求,这次乡党委不要再指派村委会干部了,应该让他们自己选。在这种情况下,整顿补课试点领导小组决定尊重群众的意愿,放手让村民自己选干部。

这次选举大体分几个步骤:选出村民代表,成立选举领导小组;原村委会成员述职,确定村委会成员职数;不划框、不定调,推荐候选人;无记名投票确定候选人;候选人表态发言;正式投票选举。

选举结果出来了:徐有连任村委会主任,在村里当过小队会计的青年孙国清脱颖而出,当选村委会副主任;而上级任命已经任职17年的原村委会副主任张国良落选了。12月26日,村民像办喜事那样高兴,庆贺自己选举的村委会班子的诞生。

北老壕村的这次民主选举,首次提出了“不划框、不定调、由村民提名推荐候选人”,改变了乡政府指派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是一次直接民主的尝试,它孕育了“海选”,是“海选”的萌芽。

198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梨树县政府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搞好村委会的直接民主选举。这次选举的法律依据是新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试行)》。在这部试行法里,对选举的规定只有一句话:“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由于是首次在全县范围内大范围进行村委会选举,没有样本,县里借鉴北老壕村的办法,分三批进行,换届时间从1988年12月延续到1989年2月。这次村委会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上级“不定调、不划框、不提名”,实现了还权于民。在选举程序化、规范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海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991年末,梨树县迎来第二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那时全县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已经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来了,全省和四平市范围内开始全面推广梨树县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经验。所以这次换届选举较第一届选举的准备要充分得多,分选举准备、民主选举、建章建制、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平安村是梨树县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子,有6个村民小组,1454口人,当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相对比较贫困。第二次换届,平安村被双河乡选为试点村。

1992年1月1日是平安村提名候选人的日子,按照《方案》规定的候选人提名办法,当时出现了4个村主任的候选人,大家意见不一致,发生了分歧。对此,有人提出采取没有候选人的预选办法,很多村民强烈要求自己投票确定村干部候选人。经层层请示,县换届指导组决定可以尝试一下,让选民任意推选自己认可的人。

1月3日,6个村民小组作为6个选区,由选举工作人员向选民发放一张空白选票,上面盖有村党支部公章和支部书记个人名章,规定每一张选票只能提名5人,超过5人选票作废。每个选区设1个流动票箱。

第一轮投票,全村选民941人全部参加,共提名候选人81人,得票最多者有545票,最少者是1票。村选举领导小组再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协商候选人人选,按第一轮得票多少排列,确定前11位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再拿到全村选民中投票,决定正式候选人。

第二轮为推荐主任级和委员级候选人,选票上只有职务没有人名,每个选民在选票上只能在第一轮确定的11名候选人中推荐主任候选人3名,委员候选人3名,然后根据推荐票多少确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正式候选人。

第三轮投票选举只选主任级,选票上只印3位主任候选人的名字,每位选民只能三选二。然后根据得票多少确定主任当选人。选举结果是陈忠790票、陈永喜631票,当选主任级。那么谁当主任呢?有的村民提出,陈永喜得票虽少于陈忠,但做副主任多年,领导经验丰富,应该做主任。陈忠只做过会计,缺乏组织能力,应做副主任。就这样村民会议决定,陈永喜做主任,陈忠做副主任。紧接着,又进行第四轮投票选举委员。

这种撒大网式推选候选人的方式,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群众说是大海里捞珍珠,大家就把这种选举办法叫“海捞”。我们听了以后觉得挺贴切,但又有点不太文雅,议论了半天,最后决定,就叫“海选”吧。

“海选”就这么来了。这是双河乡的干部和村民们创造的,他们根本想不到,“海选”的做法会推广到全国100万个村,“海选”这个词还被收入到第五版《现在汉语词典》。

等到了1994年12月,梨树县第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民主程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推荐、确定候选人,全部实行“海选”办法,把推选权完全交给村民。二是候选人在正式选举前做竞选演讲,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便于选民进行考察和挑选。三是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全部实行差额选举。四是在选举会场设立秘密划票室,保障选民在无任何干扰的环境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五是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民的一员,可以参加村委会成员的竞选,当选者可以实行村支书、村主任两个职位“一肩挑”。另外还规定,参加村委会成员竞选人不能进入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选举工作公正不倚。

1998年梨树县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考虑到气候原因,为便于广大村民参与选举活动,县里将换届时间改在了夏季农闲季节。而且,这次换届实行了直接“海选”村委会成员的办法,在广度和深度上比前三次选举又有了新的提高。比如把“提名权、确定权、投票权”三权结合在一起,一次性选举;增加竞选登记和资格审查;实行“下加法”计票等,实现了统一届期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票、公告、报告单、《当选证书》文书式样,并当场颁发《当选证书》,统一建档立卷。

到第四届村委会选举完成,梨树“海选”已形成一种模式,总结出一整套农村基层选举程序和办法,并被纳入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2000年11月24日九届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吉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成为村委会选举的法律依据。

此后梨树县的换届选举,都是按照全国统一的办法来进行的。“海选”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创新,为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十几家新闻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梨树县的村委会“海选”。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学者和媒体到梨树进行了观摩和考察,盛赞中国的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

1995年10月和11月,梨树县先后被吉林省政府和民政部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和“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1999年再次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荣登榜首。2004年3月24日,在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大会上,梨树县的“海选”村委会被评为地方政府创新优胜奖,排名榜首。

后记:

“海选”开创了中国特色基层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学者精辟地指出:由梨树农民创造的“海选”这一村委会直接选举方式,同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土地承包制”一道,犹如“双子星座”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两大里程碑。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深刻而长远。徐谦说,“海选”使中国农民真正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民主训练,它改变的是农村政治行为方式和农民不会民主的传统观念。诚如斯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