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从一个封闭落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逐步建设成吉林省开放的桥头堡、发展的排头兵、改革的试验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发开放发展之路。”回首改革开放40年珲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今年78岁的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珲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舜哲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现在的珲春。
“推动珲春发展,就要对外开放,与边境城市开展友好往来,实现对外贸易、搞活经济。”谈及发展对外贸易,刘舜哲回忆说,改革开放前,国家也未批准珲春有边贸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珲春县抢抓机遇,阔步向前,努力搭建对外开放桥梁。1983年,珲春用一车大豆“敲开”了朝鲜的国门,为表示友好,朝鲜给珲春送来了明太鱼。封闭了若干年的珲春从此打开了“易贸”的大门,为中朝边贸以及今后的互市贸易打下了良好基础。1986年6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珲春获得对朝边境贸易经营权,使珲春的对朝贸易规模陡然扩大,外贸额骤然上升。边贸时代到来后,勤奋的珲春人更加认准了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1984年,珲春找准有利时机,给前苏联滨海边疆区哈桑区政府赠送啤酒启动毗邻地区友好交流。一段时间后,哈桑区政府回赠给珲春螃蟹大腿肉,从那时起,珲春与前苏联的边贸活动逐渐发展开来。”刘舜哲回忆道,1988年5月,国家批准设立珲春长岭子对苏贸易口岸,同年国务院批准珲春撤县建市。1990年国家海关总署批准珲春长岭子海关升格为珲春海关,让珲春的边境贸易如虎添翼。
谈起珲春开发开放的历程,刘舜哲激动地说:“随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图们江下游地区作为21世纪开发的重点,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为进一步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同年国务院还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一股‘珲春热’骤然兴起并逐渐升温,人们开始关心珲春、向往珲春、投资珲春。”
“发展是硬道理,珲春的发展战略始终着眼于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充分发挥‘临海、近朝、靠俄’的东北亚金三角优势,坚持从公路、铁路、港口、航线、口岸、桥梁等方面全线发力,强势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为珲春铺就了一条富民强市的康庄大道。”刘舜哲感慨道,“珲春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充分学习、研究、用活了国家赋予珲春的各项政策,高举开放开发大旗不动摇,向接力赛一样,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的‘接力棒’,一股劲儿地越跑越快。珲春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兴旺。”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退休后,刘舜哲始终高度关注珲春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批复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并批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吉林省委省政府赋予珲春市地级市政府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珲春改革开放迈入了全新阶段。当他从媒体上看到这些利好消息,仿佛看到了珲春无限美好的未来。
刘舜哲说,历史和现实赋予珲春独特的发展定位,珲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明显。未来,珲春应立足于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不动摇,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做好“跑上促外”工作,做好发展、改革、开放、城建、民生这些大事,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首几十年发展历程,珲春人以改革开放的巨手拨转前进的航向,珲春的命运从此转变。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到今日的老城区全面升级、东部新城粗具规模、工业集中区稳步拓展,珲春城市建设不得不让人感叹。如今,珲春已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东北亚的“新门户”,长吉图开发开放的“先导区”,“冰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俄韩铁海联运的第一站。
刘舜哲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对外开放不断升级,使得珲春的国际气息愈加浓厚。行走在珲春街头,不同肤色的人擦肩而过,多国文字的商铺牌匾,多种语言的交流,促成了这个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风格。辉煌属于昨天,实干开创未来,相信珲春一如敬信湿地矫健的雄鹰振翅凌空,飞出新高度,搏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