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扶贫”写进人生规划

作者:温月 来源:吉林日报
2018-10-23 09:13:21
分享

本报记者 温月

投身扶贫事业20多年来,王发和村民打交道的时间最多,每天都是“头脑风暴”,和家人朋友“失联”,那是常事儿。

59岁的王发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眼看退休了,别人都想歇一歇,他脑袋里琢磨的却是新的扶贫模式。今年,他被评为“吉林好人·脱贫攻坚先锋”。

王发的扶贫故事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他在乡镇工作,走村访屯总爱帮扶弱势村民。小到捐款捐物、大到帮贫困户上项目、给村里引资金谋产业。“我发现,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后来我就领着自己的兄弟上村里‘旅游’,拉上他们一起干。”王发对记者说。在他的带动下,亲朋好友、同事都参与到了扶贫当中。多年来,他遍访300多个经济薄弱村,和亲朋好友累计捐款30余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王发成为市里“智囊团”成员。他针对贫困村新兴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撰写了1万多字的调研报告、编纂了科技扶贫项目简介。他和“智囊团”成员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家中,共“验方”300多个,“出方”200多个,“否方”100多个。帮20多个贫困村制定了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确定了特色主导产业,解决了千余项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起初,省级贫困村磐石市烟筒山镇大黑山村产业项目薄弱,王发带人论证了该村种植芦笋的可行性,并帮助村里盖起了180栋芦笋大棚。此后,他又帮着联系吉林市大军元牧业,上了200头肉牛养殖项目。大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阚阅说:“王院长还派一名专家长驻我们村,指导农户种植技术。”

为了实现长线帮扶,王发发动身边农机专家,成立了“脱贫攻坚农业科技专家组”,义务到各个村进行技术指导。吉林市农科院园艺所专家陈爱星就是其中一员。

再有一年,王发就退休了。他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到今天,各村已经上了可行的扶贫产业,剩下的贫困户都是“疑难杂症”。怎么让这些贫困户富起来,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王发琢磨出“奉献式帮扶”与“股份合作帮扶”相结合的模式。“贫困户有土地、资源和技术,社会上有愿意投资的爱心人士,这样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选择项目开发,形成利益共同体。先帮贫困户脱贫增收,再研究合作共赢,这样扶贫链就延长了。”王发说。他和妻子也商量了,退休后就要主攻这个模式,他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吉林市扶贫战线的工作者们始终相信:王发已经把扶贫当成了自己家的事。“开始接触扶贫,就是想帮帮困难群众。后来,和贫困户接触久了,就有了责任感,扶贫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后,我还要继续干。”王发的话朴实无华。从扶贫到帮助村民致富,王发那份责任与担当、那份热忱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先锋”该有的样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