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光
从一个重点贫困村到另一个重点贫困村,从一个扶贫阵地,到另一个扶贫阵地,3年多的时间3次延长任期,始终坚守在扶贫最前线,他的驻村扶贫成果,领导充分肯定。提起薛志军,当地群众都说他是自己的贴心人,帮助大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上级领导都说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把什么事儿交给他办心里托底。
2015年7月,省委组织部选派薛志军前往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半年后他又听从组织安排转战长岭县大兴镇顺山村。无论在哪里,他这个驻村第一书记都不负众望,依托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把村里人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攥成一个拳头,成就一番事业。
在顺山村,他编制了《脱贫攻坚规划》《村庄发展规划》,确立了以产业扶贫为主导、民生扶贫为重点、基础设施扶贫为基石、思想文化扶贫为内核、金融扶贫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为必要条件、党建扶贫等方面,总结出“七位一体”扶贫工作思路。
顺山村原有83户贫困户居住危房、土房,超过房屋总数的40%,大部分贫困户缺少自筹资金。面对群众强烈的改造意愿,他和村班子研究决定,采取在新房的设计、标准、施工、监管、验收上“五统筹”模式搞统建。他领着能工巧匠,一块砖、一片瓦地敲定用料,几毛钱、几分钱地谈妥价格,把造价压到最低每平方米875元,综合比较每户平均节省1万多元钱。为确保危房改造全面实施,他一周之内就筹集60万元借款和捐助。他们新建的砖瓦房宽敞明亮、质量好,取暖、灶台、卫浴等设施齐全,贫困户拎把笤帚就入住。
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修水泥路14.4公里、打灌溉井113眼、改造输变电线路50多公里,而且新修了围墙、新建了边沟、新铺了彩砖、新搞了绿化。
他始终把破解贫困户无能力经营、村集体不擅长经营、分散经营不利于规模发展“三大难题”,作为驻村扶贫的主攻方向。2017年7月,他创办新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顺山康梦牛业,与长春皓月集团对接,从牛源选购、饲料加工、养殖技术、疫病防治、肉牛回收,到牛活体保险,具有风险小、收益高、带动力强等显著优势,收益为常规养牛的3倍,吸纳10名60岁左右的贫困群众务工,仅这一个产业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约50万元,当年就把10.9万元利润分红给贫困户,扶贫资金收益率达到15%,得到省市县乡村各级和养殖经营者广泛好评。如今,顺山扶贫牛产业等多个顺山扶贫经验和顺山扶贫模式已在省内外复制推广开来。
顺山村发生了巨变,由昔日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扶贫脱贫的生动样板。顺山村是全县第一个全民四季都能免费喝上自来水的村,也是第一个新农合自筹款由村集体“全覆盖”足额解决的村。2017年全村五项扶贫产业纯收入超过60万元,245名贫困人口全都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7075元,是两年前的2.3倍多,超出脱贫线3600多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800多元。
一张张脱贫成绩单的背后,凝结着薛志军的心血、汗水与奉献,却也难掩其对家庭和亲人的愧疚:儿子中考、高考,他没时间陪伴;弟弟做手术,他不在现场;母亲3次重病,直至瘫痪在床,他在病榻前照料加起来也不过十余天……
记者手记:
薛志军有思想,敢担当,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他坚守的使命,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是他不竭的动力。他勇于奉献,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涉及村民的民生实事干一件成一件,领办的扶贫产业个个红红火火,只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对家人的亏欠,总有时间来弥补,可如果贫困村和贫困群众错过这个发展机遇,我会遗憾终生的!”这是薛志军的真情流露。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