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虚传的“生态博物馆”

春夏交替的时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再次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很多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都会在此显露真容,“生态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保护区周边分布着7个林业局和22个乡镇、村屯和林场,区内驻有中科院长白山定位站、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中国长白山高山冰雪训练基地等14个单位,但保护区内始终无常住人口和固定居民区。

名不虚传的“生态博物馆”

来源: 吉林日报
2019-06-03 09: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夏交替的时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再次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很多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都会在此显露真容,“生态博物馆”“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

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鸟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今年,200余只中华秋沙鸭经过几千公里的漫长跋涉,来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安营扎寨”,而这个数字,约占全球现存总数的十分之一。

沿着头道白河河岸缓缓行走,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原动物所所长朴正吉很快就带记者找到了它们的“家”。“中华秋沙鸭靠视觉来捕食,对生活环境十分‘挑剔’,只有同时满足河流清澈、水生生物丰富、有树洞这几个必备要素,它才会留下来。”朴正吉说。

长白山是目前全球保存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维系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1979年加入“人与生物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确认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10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在世界保护领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义与生态价值不断凸显。

据介绍,在垂直高差2000多米、水平距离50公里的范围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浓缩了从北半球温带到北极圈2000公里的生态景观和植被类型,区内海拔720米到2700米之间,依次形成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在总面积19.6万公顷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已知野生动物1586种、野生植物2639种,是世界上在最小范围内植被带垂直分布最明显、类型最多、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为更好保护生态和野生动植物,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终在做积极努力。

保护区周边分布着7个林业局和22个乡镇、村屯和林场,区内驻有中科院长白山定位站、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中国长白山高山冰雪训练基地等14个单位,但保护区内始终无常住人口和固定居民区。

近年来,保护区在多个重点区域悬挂仿真人工鸟巢300余个,通过监测,仿真鸟巢入住率达到40%以上,有效提高了鸟类繁衍能力。自2012年以来,保护中心开始运用红外相机对区内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及活动频繁区域,已拍摄到紫貂、梅花鹿、马鹿、猞猁、黑熊、棕熊、黄喉貂等野生动物38种,获得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从2006年开始,保护区停止红松果林承包采集,实行封闭管理。结合区内野生动植物生长规律和分布情况,在不断强化日常巡护工作的同时,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清区专项保护行动,重点实施“反盗猎”“反盗伐”“护蛙”“护薇”“红松种源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生态,保护区还实施了松花江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景区内的“五馆一站”拆除工作,对生态植被进行了全面恢复。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扩繁,生态系统得到了全面恢复。根据2017年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野猪、马鹿等种群数量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70%和27.5%。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