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56年的“暖心小火车”

从小姑家村到最近的蛟河市没有通客车,雇车至少要40元,而乘坐火车出山去蛟河,票价只要3元钱,是当地居民的首选。从小姑家村站上车的老马夫妇,提着一篮子“猴腿儿”打算到蛟河去卖。

运营56年的“暖心小火车”

来源: 吉林日报
2019-07-04 09: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毕玮琳 温月

6月7日,端午节。

早6时22分,吉林至图们4343/4344次列车就满载旅客出发了。记者关注到这班列车的起因是,在长珲城际铁路上高铁以205公里时速狂奔时,这趟每小时只跑60公里的绿皮火车依然客源不断。细问才知道,这趟慢车就是专门为方便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不能乘坐高铁村民日常出行而开设的。它站站停,每站都有人上下,最近的站与站之间,票价仅需1元钱。

小姑家村位于蛟河市新站镇,是一个四面环山、景色秀丽的小村。从小姑家村到最近的蛟河市没有通客车,雇车至少要40元,而乘坐火车出山去蛟河,票价只要3元钱,是当地居民的首选。

走上列车,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老乡提着篮子唠着家常。篮子里有刚刚从山上挖的应季野菜,也有自己包的粽子、豆包及干山货等,这一篮篮的农货,能给家里添上不少收入。

从小姑家村站上车的老马夫妇,提着一篮子“猴腿儿”打算到蛟河去卖。老马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几乎每周都要乘坐一次这趟列车。“车票便宜,短途就选它了。卖个山菜、豆包,平时买个菜、服装啥的,都要坐这车,很方便。”

今年52岁的老马名叫马光敏,从小坐着绿皮车长大。“我记得以前火车是木板凳的,现在条件好了,座席都是软的……”提起这趟绿皮火车,老马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尤其到了冬季,老马经常到蛟河、吉林市等地卖黏豆包。“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包黏豆包,却都偏爱手工制作的这种食品。”老马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次出山能带75公斤,每公斤8元,这就是600元,扣除两人车票至少还能剩下580多元。自己种、自己磨、自己包,唯一的费用就是车票钱。去年,老两口卖了350多公斤。老马说,“要是没有这趟车,我们进城不便,这部分收入也就没有了。”

“就算不赚钱,也得保留这次列车。”吉林客运段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高铁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但小站不停。如果没有这趟绿皮车,就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深居山乡、出行不便的农村旅客。

这趟列车全程运行401公里,途中停靠13个车站,6个乘降所,全程8个多小时。自1963年运营至今,被沿线的百姓称作“暖心小火车”。每年春秋两季,在小姑家、二道河、老爷岭、六道河、七道河等车站和乘降所,会有大批乘坐这次列车的旅客上山采蘑菇、摘野菜、拾野果、收山货,高峰时每天能有600余人,背着箱包背篓的比比皆是。他们会利用乘车时间整理一天的收获,晾菜、晒菜成为列车上独有的一景。工作人员介绍说,这趟列车是唯一一列通往延边的绿皮车,同时也是与高速列车并行的火车,是通往延边的“绿色纽带”。这趟车开得虽慢,却充满人情味。

为进一步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冬季此列火车车窗都加装了水晶板,外可透光、内可挡风,在严寒的冬季车内温度可以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列车途经朝鲜族聚居的地方较多,列车内所有提醒提示标语都采取朝汉双语形式;为长途客人提供“文明小鞋套”,乘客即便穿鞋躺在硬座上,也不会弄脏座椅;提供24小时热水、一次性水杯,早午餐时段送水到位,为哺乳期母亲提供“爱心帘”等服务项目。

如今,这趟绿皮火车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慕名而来,坐车看风景、买特产、体验民俗……随着高铁、动车的组网贯通,承载着几代铁路人浓浓爱心的绿皮“小慢车”本身也成了一道风景。

(毕玮琳 温月)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