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少,吉林通榆是这样扶贫的!

7月4日,“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中央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行走进通榆县,亲身体验群众生产生活,感受到了这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喜人变化。

一个不能少,吉林通榆是这样扶贫的!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19-07-06 0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坐落于科尔沁草原东陲的白城市通榆县,历史文化渊远、文化底蕴深厚、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它成为科尔沁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履不停,但由于诸多历史和自然原因,通榆这座美丽的小城仍然难以挣脱贫困的枷锁。多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没有停止过对通榆县的帮扶,虽然想要摘掉沉重的贫困帽子并非易事,但一直在努力建立、健全各项扶贫体系和机制的通榆县,目前已经通过精准的创新扶贫模式,成功打造了响彻全省的“陆家模式”。

7月4日,“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中央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行走进通榆县,亲身体验群众生产生活,感受到了这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喜人变化。

新房新村新生活易地扶贫整村搬迁创全新模式

这是一片红色的楼群,暖暖的正午阳光正洒在楼房上,小区里晒太阳的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天,这是他们入住这里的第3年。

过去的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散落在一片瘠薄的土地上,村民居住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难以调整,人均实际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多元左右,光贫困户就有92户。2016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陆家村实现了整村易地搬迁,村里所有的村民都住进了崭新的楼房。100公顷宅基地也被腾出来,成为了改良试验田,进行水稻种植。改良后的水田,以合作社的名义对外发包,村民可以作为股东参与分红,真正实现了“坐在家中就能数钱”的梦想生活。

采访团的记者一行来到村民叶超真家中,墙上明亮的瓷砖、客厅里配套的沙发和茶几、厨房中摆放的燃气灶……齐全的生活设施和干净舒适的居家环境,让叶超真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变化最大的就是,不用埋汰地整柴火冒烟咕咚的烧火了,住在干净的楼房里,愿意跳舞就到广场里跳跳舞,多享福啊!”

陆家村的整体易地搬迁,是通榆县扶贫攻坚战的试点项目。当“陆家模式”取得成功后,不单在白城市互相学习借鉴,更是在全省范围内叫响了“陆家模式”。

通榆县扶贫办副主任孙瑜:“我见证了陆家村的从无到有,很有感情,也很有成就感。他们总体工程是2016年的2月份开始实施,新区建设工程是6月7日动工,10月末完工,总体完工是到12月末。陆家村地391户、917口人全部录入新区,也就是在10个月的时间,陆家村由一个贫穷落后村转变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2017年,通榆县投资近30亿元,在其他30个村陆续实施了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目前,通榆全县21个安置点已全部组织回迁入住,电采暖、视频监控、文化娱乐广场以及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全部完成。涉及常住人口12165户28670人。

精准发展全覆盖 发展庭院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原来我是一个贫困户,现在我家园子里种的都是小麦,小麦收割后还可以种一茬白菜,一年纯收入能有3000多块。”通榆县乌兰花镇乌兰花村的农民李长林一边整理着自己院子里种的小麦,一面接受了采访团记者的采访。他望着院子里排排小麦长的喜人,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通榆县内多盐碱地,气候干旱,风沙大,很多土地都不适合耕种,但农民家中的庭院普遍面积较大、方便灌溉,通榆县委、县政府带动县域范围内的农户充分利用庭院这种便于日常管理的特点,下大力气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将农村庭院打造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通榆县还采取“以奖代补”模式,对贫困户种植面积在500至3000平方米的以及非贫困户种植面积在500至100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补助1元钱。截至目前,已完成庭院种植4.65万亩,其中贫困户2万亩,非贫困户2.65万亩,主要种植辣椒、小麦套种白菜、黄姑娘、花生、蔬菜、中草药等,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2016年我们到这做扶贫工作时,看到这里家家户户虽然园子挺大,种的都是大苞米,收入非常低。我们做了不少调研。研究了从香瓜、地瓜、土豆、麦子甚至两茬种植,找典型,做榜样。并且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给农户传授种植知识,还联系企业签订订单,实行订单农业,又积极帮他们联系修路,现在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包保干部“一对一”包保家庭 扶贫落户真抓实干

在通榆县双岗镇一户村民家中,采访团的记者见到了正在“包保到户”的包保联系干部王洪玲。这户农民家中生活负担很重,由于每个月都要定时去县里做透析,使本来就不富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王洪玲有空就会来到这户村民家,看看他家的米面粮油够不够吃、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农活、也顺便关心农民的身体情况。

从6月1日到11月30日,利用半年时间,通榆县组织开展了包保联系干部“吃万家饭”活动,将包保干部与包保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包保干部自己带米带菜,到每个包保贫困户家吃三顿饭,与百姓拉家常、交朋友,听取百姓的真实反映。截至目前,全县包保干部第一轮活动已经结束。

易地扶贫整村搬迁、发展庭院经济、组织包保联系干部入户,这些只是通榆县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创新扶贫模式的几个举措,为了早日“摘掉”自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吉林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沉重“帽子”,通榆县在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环境整治、医疗保障、扶贫产业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一直在努力建立、健全自己的各项扶贫体系和机制。

据了解,通榆县共有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27104户50264人。截至目前,实现退出贫困村72个,脱贫22583户42406人,剩余贫困村18个、贫困人口4521户7858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0.1%,贫困发生率由20%下降到3.14%。预计在2019年年末,通榆将彻底实现脱贫“摘帽”。

当采访团的记者们坐车驶出通榆县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光。虽然不见一缕炊烟,但是片片新房、村民们自信幸福的脸庞,却让这片土地散发着别样鲜活的农家生命力……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