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扶贫路 殷殷巾帼情 ——记榆树市大岭镇民主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世华

榆树市大岭镇民主村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处,虽然依山傍水,但村民的生活却并不富裕。由于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党员队伍人心涣散,村干部缺想法、缺干劲,党员开会难、议事难,群众不支持、不买账;

漫漫扶贫路 殷殷巾帼情 ——记榆树市大岭镇民主村驻村第一书记何世华

来源: 吉网
2019-07-06 09: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榆树市大岭镇民主村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处,虽然依山傍水,但村民的生活却并不富裕。

由于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党员队伍人心涣散,村干部缺想法、缺干劲,党员开会难、议事难,群众不支持、不买账;村里没啥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大多缺乏勤劳实干精神,“等靠要”的消极懈怠思想广泛存在……

这一切,在她到来后出现了转机。

2016年1月,长春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何世华被选派到民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着脱贫攻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致富产业项目,使民主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何世华认为,转变贫困户思维,发挥党员作用是关键。她探索发展新路径,让基层党组织焕发新活力,引领党员活跃起来,成为群众的先锋。

民主村共有党员60多人,这在农村是一支庞大的党员队伍。“我们有许多党员勤奋创业,在群众中发挥了带头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大家还应该发挥帮扶作用,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穷,引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在党组织生活会上,何世华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2017年,在组织部门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民主村率先在全镇推行党小组工作模式。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一个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村级党建工作链条。党小组组长在自己家中建立“党员服务群众示范点”,组织有能力的党员通过体力帮扶、智力帮扶、就近帮扶的方式,结对帮助贫困户。

一位老党员感慨地说:“有了党小组真是不一样,以前各干各的,现在屯里的党员隔三差五就到我家碰碰头,谁家有事帮一把,大家团结一致抱成团,干啥都有劲!”

何世华趁热打铁,争分夺秒谋划产业发展。在综合考虑耕地条件、劳动力水平等诸多因素后,她计划通过黑木耳种植、成立巾帼草编合作社等项目改变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建设深水井、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到蛟河、五常等地精心挑选菌种……在推进黑木耳种植的日子里,何世华每天都亲力亲为。给木耳浇水、看护菌棒成长、采摘木耳并进行晾晒……一个个步骤、一幕幕场景,她的拼劲干劲让村民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艰苦和辛劳没有白费,第一年栽种的6万袋木耳收获了成耳4000斤,解决了145名困难劳动力的就业问题,50名贫困户学习培育技术并掌握了相关技能。

依托榆树市草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优势,何世华又准备带领村民发展草编产业。可如何把村里的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组织起来,选好项目带头人呢?当时,村里举办了一期草编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村民周艳华让何世华眼前一亮。周艳华精明强干,平时在外地打工,回家时正赶上培训班就来凑了个热闹,几小时的培训让她对草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你打过工,一看就能做点事。这项产业在炕头上就能赚钱,而且冬闲季节有事可做。回家创业吧,把咱这儿的贫困妇女都带动起来。”在何世华的鼓励下,周艳华决定回乡创业。

从编小件赚钱补贴家用,到编大件有了不错的收入,如今,在周艳华的带领下,全村200多名妇女掌握了草编技能,用巧手编出了美好生活。何世华多次带着草编产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展销会,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面对贫困群众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诉求,何世华都力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民主村老弱病残人口多,这让何世华最为牵挂,她利用“党员服务群众示范点”“妇女之家”等平台,动员全体村民开展互助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漫漫扶贫路,任重而道远。3年来,何世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后,她将继续带着热忱和信心,全力以赴,让民主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