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幸福出发——吉林省四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4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视察时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

向着幸福出发——吉林省四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来源: 吉林日报
2019-07-29 10: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向着幸福出发

总书记嘱托记心间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4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吉林视察时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4年来,吉林省对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将更多关爱投向困难群体,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合力攻坚,携手迈向小康之路

仲夏七月,图们市石岘镇河北村的创业扶贫食用菌示范基地里,菌袋上挂满了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木耳,村民正在争分夺秒地采摘,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玉木耳菌肉厚实、营养价值丰富,来这里采买的人越来越多了。”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涛说起村里的产业滔滔不绝,“目前,玉木耳是村里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市场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高出5至10元钱,产品供不应求。村里食用菌产业年产值已达到800万元,为贫困户带来直接效益40余万元。”

如今,凭借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这个5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落,已成功脱贫摘帽。

在距离河北村不远的水南村,64岁的康顺今正在跟老伴一起精心烹制“江米鸡”。作为朝鲜族的传统美食,“江米鸡”既美味又营养,是朝鲜族妇女的看家本领。经过3个小时的小火慢炖,傍晚时分,鲜香糯滑的“江米鸡”出锅了。此时,水南村游客接待中心,一伙饥肠辘辘的游客,正等待着这道“硬菜”上桌。美味的鸡肉进了游客的肚,150元现金也进了康顺今的腰包。仅2018年,“江米鸡”的买卖就让康顺今挣了1.2万元。

“村里像康顺今这样的贫困户共有19户31人,现在已全部脱贫,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喽。”水南村党支部书记罗哲龙说,特色美食、特色民风、特色村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景,成为了当地的金字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我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句话被一次次提起。

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强“造血”功能,我省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20余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做到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产业能助村民脱贫,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78岁的石岘镇河北村村民全光国,2017年因骨折住院治疗花费了2.8万元,在享受医疗政策后,自己仅花费了4000元左右。他逢人便激动地说:“现在医疗政策好啊,去医院不用交押金,看完病先报销,然后交剩余的钱就可以了。”让全光国感慨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到的实惠,去年老伴金英福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费用2万多元,享受保障政策后个人仅花费了800多元。

完善的农村医疗体系,为村民们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实施健康扶贫,我省还推出了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先诊疗后付费、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贫困患者“一人一策”、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等具体举措。

勠力同心,攻坚拔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已宣布摘帽3个。2015年末至2018年末,贫困村从1489个减少到223个;农村贫困人口从70万人减少到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9%下降至0.5%。

回首过去的四年,我省突出重点攻坚补短板,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落地见效;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异彩纷呈。持续深入的脱贫攻坚战,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之路。

传递幸福,筑牢温暖民生底色

7月26日,室外骄阳似火。

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温度适宜,社区居民闫英正在悠闲地做着温玉理疗。“在社区,能理疗、能打球、能跳舞,晚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闫英很满足。

而在社区孤寡老人刘亚平家中,因为安装了“智能家居”摄像头,让老人吃了“定心丸”。现在,网格长通过手机可以直接看到老人的情况,老人在家里有事也可以直接呼叫社区。

“我们在线下、线上双管齐下,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打造个性化养老服务。”九圣祠社区党委书记赵月介绍,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创新提出“互联网+养老”的服务新模式,将养老服务中心的线上线下服务进行整合,形成政府委托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机制。同时,开展为老服务工作,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生活品质。

养老产业,情牵百姓。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让老人们共享幸福与快乐。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瓜果飘香……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河西村老年托养照顾所,宛如一幅田园山水风光。

穿着红马甲的河西村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伺弄花草,一系列娴熟的动作,让这幅田园画卷更显灵动。

在相隔不远的伯都乡杨家村老年托养照顾所,午饭时间,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炒鸡蛋、拌黄瓜、大馒头一道道摆上了饭桌。

70岁的王阿姨笑着说:“以前自己在家,只能和电视‘说话’。现在可好了,老姐妹们一起唠嗑,心情别提多好啦!”

“针对城市老人,我们转变服务方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而对于农村养老,则是要补齐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张弛表示,老年人的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在社区层面,我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设日间照料中心1878个,实现全省覆盖;在街道层面,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6个,强化其短期托养、康复护理、技能培训等功能;在区级层面,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承担政策落实、监督管理、业务指导等职能。

同时,为加快发展城乡同步、服务同质的养老服务,全省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将政策、资金、项目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行稳致远,点亮闪耀发展航标

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牵动、互为条件,改善民生的力度越大,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越足。

《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人才18条”政策及“1+3”配套实施细则……近年来,我省加快就业创业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打出了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加大创业扶持,鼓励带动就业。

今年毕业前夕,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9级毕业生姜颜彬收到了好消息,此前只在国内部分重点高校招收相关员工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向省内普通高校的学子们敞开了怀抱。“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激动,能够有机会留在家乡,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感到很自豪。”姜颜彬说。

和姜颜彬一样,立志扎根吉林沃土的还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公费师范生刘强。“没有国家的公费师范生政策,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毕业了,我当然要留在吉林,建设家乡。”刘强坚定地说。

建立留省就业长效机制、实施“筑巢圆梦”计划、实行“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近几年,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出实招、搭平台,推动更多毕业生留在吉林就业创业。

吉林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雷云峰告诉记者:“我省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力度。”

截至6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1.16万人,完成年计划60.4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31万人,完成年计划52.5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74万人,完成年计划54.8%。

兜底线、织密网、促发展、可持续,在社会保障方面,我省近年来成绩斐然。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处长王传真介绍,近3年来,我省享受社会保险补贴99.8万人次,累计发放社保补贴资金44.7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应发尽发;截至2018年底,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38.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12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84.3万人。基金收支余状况基本运行平稳,支撑能力得到逐步改善。

王传真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从今年5月1日起,我省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至16%。经初步测算,各项降费政策叠加实施后,养老保险企业和个人参保人员减负69亿元左右,失业保险全年减负10亿元,工伤保险全年减负4.2亿元。

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那些幸福美满的故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然生动地写进了百姓心间。2700万吉林人民正昂首阔步,向着更美好幸福的明天出发。(记者栾哲 王丹 杨悦)

(栾哲 王丹 杨悦)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