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拍摄背后的故事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拍摄背后的故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26 14: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历时两年的拍摄终于结出果实,《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于8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CCTV-10)播出,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遇见最美的舒兰。

《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摄制组6次走进舒兰市,共进行为期30余天的录制工作,不仅呈现出精彩的作品,更在拍摄背后展现出一幕幕精彩的故事。

寻找,只为发现最美舒兰故事

《中国影像方志》以地方志为题材,尊重历史,取文字方志之精华,用影像的方式讲述生动传奇的地方故事。

舒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三千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为做好舒兰篇节目,在临时更换摄制组的情况下,舒兰市委宣传部不放弃,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收集资料,并继续协调摄影组,又与导演组到凤凰山、柳条边遗址、完颜希尹博物馆和家族墓地、二合雪乡、大米企业等地进行采访、调研,并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为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记录舒兰的历史变革、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特色物产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舒兰市留下一份珍贵、鲜活的影像志书,导演组多方搜集史料,网络上、史书中,并拜访北京、内蒙古、长春、哈尔滨等地的专家学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寻找契合的切入点、适合的人物和嘉宾。

拍摄,只为呈现最佳舒兰影像

“重来一遍,声音慢点,加点面部光线,用蓝光。”为把每个章节做好,摄制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拍摄,力争鲜活地再现。

舒兰市东山瞭望塔,站在上面能俯瞰全市,是理想的拍摄地。但塔高风大,塔顶还有马蜂窝。为了拍好一个镜头,摄制组肩扛设备,互相传递,攀登高塔。完成拍摄时,已夜幕降临,趁着夜色慢慢下塔。

一个好的作品背后是辛苦的付出和不懈努力,摄制组的吃苦精神让人感动和动容。从新安鹭岛到金马拉林河,从平安永丰基地到溪河凤凰山,从舒兰一中到小城南阳……摄制组早出晚归,基本不能按时作息吃饭,晚上更要加班整理素材。摄制组队背后是一种信仰,忠于初心,忠于使命,只为以最佳的影像呈现最美的舒兰,刻画一个真实的舒兰。

专注,只为创作最优舒兰精彩

“史”为前人的故事,“志”是自己的故事,如何留给后人一段有价值的“历史”,制片人苏险峰和90后女导演樊静把听来的、看到的、查阅到的舒兰故事,经过创作中的激情体验和呕心构思,以影像的方式和谐贯通呈现于《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之中。

整个节目分七个记进行拍摄,每个记里面所记录与传播的都是“人”的故事、情感和精神,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历史,传承精神。

这是一份全方位的史志资料,这是一部舒兰的视频史志。主创人员扑下身子、投身一线,撷取地域特征中最能够让人记忆、品味、走心、动情的原汁原味,在采访中真情感悟,在制作中精雕细琢,因而在主题提炼、内容选择、溯源传承、文化效应上有了精准的思考,以舒兰人民传承农耕文化,守贡地,造贡品的执着追求精神,创作出了这部有高度、有亮度、有热度的好作品。

致敬,只为遇见最好舒兰记忆

雨雪交加,满目萧瑟,老黑沟惨案遗址纪念碑前,舒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友义在为舒兰十二中的学生宣讲那段惨痛的历史。为了拍摄好这一组镜头,陈友义和十二中的师生们不畏风雪,坚持拍摄。

在《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拍摄过程中,像陈友义老师这样,搜集史料、参与拍摄的还有很多。北华大学教授陈陶然、女真文字专家郭长海、吉林市文史专家关云娇、吉林市考古队杨俊峰等,更有许多舒兰籍文化名人参与其中,北华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王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项目传承人王忠堂,诗人金克义、王绍绯、于佳琪,返乡创业者王志强、蔡雪,舒兰本地文史爱好者赵鸿儒、钟孝义……

冯树棠,抗日名将冯占海三子,得知拍摄《中国影像方志·舒兰篇》并邀其作为嘉宾,83岁高龄的老人欣然同意并讲述了那段抗日历史。舒兰市实验小学、舒兰十二中、舒兰一中、舒兰职业高中的师生都积极参与拍摄工作。

一长串名字是一个个默默的付出,是一段段执着的坚守,更是一份份对家乡舒兰的挚爱……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