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子心中理想的灯火

见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是在她的办公室,蓝裙白衣,知性而优雅。执教以来,她共培养博士生近60人,已有3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点亮学子心中理想的灯火

来源: 吉林日报
2019-09-10 10: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李开宇

见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是在她的办公室,蓝裙白衣,知性而优雅。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教工作者,于吉红获得过众多荣誉。然而,“全国模范教师”这一称号她分外珍视。这个奖项的获得不仅仅是对她多年科研成果的褒奖,更是对她教师这一身份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给了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践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献礼。”

1995年博士毕业留校至今,于吉红一直奋战在科教一线。她时常对学生们说:“做科研,心中要始终怀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迄今为止,于吉红在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35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7部;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IUPAU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她带领的团队被评选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执教以来,她共培养博士生近60人,已有3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于吉红不仅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更把教书育人的重任牢记在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始终以从事这一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所在的吉大化学学院,追溯到唐敖庆先生创系起,就一直坚持‘不拿讲义,不看讲稿,学术名家坚持为本科生讲课’的传统,他们的理想信念影响了一代代教师和青年学子。我在吉大学习、工作了34年,吉大老一辈化学人蔡镏生、唐敖庆,特别是我的导师徐如人先生,他们对科学的无私奉献、对教学的一丝不苟,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于吉红心中,学生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要学生们需要,她都会尽自己所能用心去做。

学生的每一篇科技论文,她都会逐字逐句地认真修改,大到科研逻辑的整理,小到标点符号的用法,边改边给学生讲解;学生在科研课题中遇到困难,她会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并且陪伴他们共同攻克难关;看到学生心情低落,她会把自己求学的趣事与他们分享,跟他们聊美食、谈经验……

“搞科研是枯燥的,但跟于老师一起做科研是快乐的。她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她常说,做人和做学问同样重要,做人要正直、诚实、勇于担当,做学问要严谨、踏实、更要深入。”已经博士毕业,即将远赴国外攻读博士后的张强非常留恋与于老师一起做科研的日子。他说,他最想做像于老师那样的人,将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在于吉红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在引领性原创成果上有重大突破则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当前国家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给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吉林大学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期待这一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可以更好地为地方和国家经济服务。我的团队也会在无机合成化学前沿领域继续攻坚克难,服务国家能源、化工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科教事业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开宇)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