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了 鱼来了

仙人河,发源于辽源市城区北部,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是影响东辽河水质的重要支流。奔腾的河水不甘心,倔强的辽源人也不甘心……  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监测以来,东辽河劣V类水的“黑帽子”就没摘下过。

水清了 鱼来了

来源: 吉网
2020-04-19 09: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王亮 潘锐 孙翠翠

核心阅读

辽河,曾经是东北大地上一道令人心痛的伤口:

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退化、城市河段水体黑臭、支流普遍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和水量型缺水叠加……

2018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辽河流域治理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一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齐抓共管、共治东辽河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位列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在地理学上有两源:东源东辽河与西源西辽河。其中,东辽河发源于我省辽源市,绵延321公里,流域面积9884平方公里,是我省七大江河之一。

“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是推进吉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迈过的难关、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要求,下决心还辽河一片碧水清波。”

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东辽河的治理,既是一张时代答卷,也是一份留给后世的历史答卷。“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干!”市级河长、辽源市委书记柴伟决心坚定。全市四级700多名河长,统一行动,实现了东辽河上游治理保护全覆盖。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

今年3月末,国家采测分离专业监测数据显示:东辽河国家考核河清断面水质类别达到了IV类。这是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监测以来,东辽河首次在一季度枯水期监测达到国家河流水质标准。

在全年河流水质最差的枯水期采测为IV类水,丰水期的水质会更好。因此,这意味着东辽河将告别至少35年劣Ⅴ类水的历史。

东辽河上游的碧水清波,回来了!

别了!辽源的“龙须沟”!

仙人河是东辽河的一级支流,19.3公里河道,在辽源穿城而过。因水体污染,一河黑臭之水曾源源不断汇入东辽河……

三月的东北,刚刚回暖。

65岁的巡河保洁员臧志军顺着梯子,麻利地下到河槽。

“左前方有一个纸盒……”老伴王淑兰趴在护栏上“瞭望”。一旦臧志军落下哪个垃圾,她准能发现。

“老婆子,看,河里有鱼了!”

仙人河终于清亮了。臧志军伸手在河水里一捞,手掌激起的水花,白花花落进河中。他的眼里也水汪汪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辽源人,他太盼望这一天了!

仙人河,发源于辽源市城区北部,由北向南蜿蜒而行,是影响东辽河水质的重要支流。

1911年,大量煤田的发现,开启了辽源市煤炭开采的历史。百年开采,给生态带来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仙人河因为生态水补给不足、城市污水排放等原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龙须沟”,并被列入国家黑臭水体名录。

2018年,辽源市吹响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冲锋号。邀请专家组六访辽源,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启动45项污水治理工程。

仙人河的两岸,各种违章建筑遍布。河道要想干净,这些“三小”必须拆,垃圾必须清!

可老百姓住了几十年的家,拆迁哪那么容易?执法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联合挂图作战,执法局还率先拆了自己所属单位临近河边的一个办公楼。“动真格的了!”群众看得真切,拆迁越来越顺。

仙人河的河道上,有九栋“盖板楼”横跨河面,几十年的垃圾、粪便直排到河中,形成了大量的垃圾和淤泥。

清淤时,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一镐镐、一锹锹清理。一条仙人河,足足清出了13万立方米的垃圾、淤泥……

如今,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河清断面主要污染物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5.5%,水质已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在“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竞选答辩中,辽源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获得专项资金4亿元。

曾经躲着河边走的辽源人,又重新在河清水畅的仙人河边驻足流连。

清了!咱们的东辽河!

劣V类水的“黑帽子”,东辽河整整戴了35年。奔腾的河水不甘心,倔强的辽源人也不甘心……

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监测以来,东辽河劣V类水的“黑帽子”就没摘下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东辽河之困,绝非旦夕之功。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简单的十六个字,对辽源来说,项项是难关,字字是难题。

截污干管迁建工程,要把原来下在河底的管线,全部改到岸上。顶管技术难度大、管线迁移量大、百姓居所离岸近、征拆任务重……在很多人看来,短期完成这项工程,犹如天方夜谭。

“不睡觉也得干啊!从市委书记到工程负责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因为这是政治任务,是我们辽源人的百年大计!”辽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李延辉说起这个工程,激情澎湃。

就靠这股子“不睡觉也得干”的韧劲,截污干管迁建工程干成了。

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是辽源市2019年开工的第一个项目。去年正月初八,市领导现场办公并拍板:拆掉办公楼,改建新车间。4月,提标扩建工程开工,11月,新车间投入使用。

提标扩建后,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6万吨,有效解决了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污水处理厂的简易办公室里,化验员温鑫达正在记录一项重要的出水指标:氨氮含量0.9mg/L。

厂长徐志新告诉记者,按照国家一级A标准,夏季要求氨氮含量在5.0mg/L以下,冬季要求在8.0mg/L以下。这意味着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流入东辽河的水,已经达到了Ⅳ类水质标准。

2019年12月,在辽源市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柴伟宣告,东辽河流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东辽河河清断面已消除劣Ⅴ类,东辽河源头达到Ⅱ类水体,东辽河流域各水库常年维持Ⅲ类水质。

动情之处,侃侃而谈。

参加会议的李延辉一下子红了眼眶。从2018年4月以来的600多天里,多少人的心血与汗水,多少次工地上的不休不眠,清清的东辽河水,让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有了最美的回报!

绿了!那一城山坡!

实现水清,辽源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要的是标本兼治,是一座城和一条河长长久久的共生共赢……

东辽县安石镇菠叶村二组南山上,农民耿真正在栽种树苗。“坡地打粮少,都流转出去种树了,每年靠种树还能多挣一份打工钱。”这是农民的经济账。

“一棵树能涵养5吨水,植树造林是改善水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根本之策。”这是辽源市的生态账。

河流问题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

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森林覆盖率低,导致东辽河枯水期断流,污净比过高,自净能力差。这是东辽河之困的最大痛点。

2019年,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辽源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叠加。

于是有了百万亩造林工程。

从开春以来,辽源市林业局副局长贾进才几乎天天守在东辽县12万亩元宝枫基地建设现场。瞧着山坡上已泛了绿意的株株树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辽源市计划建100万亩林地,可植树2.2亿株,涵养水源相当于新建10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9万吨,释放氧气5.0万吨。同时,这些经济林还能促进梅花鹿、柞蚕、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食品加工、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在林场打工,还能多出一份收入。

2019年,辽源市为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已实现流转土地7182公顷,完成造林6257公顷。

在辽源上空鸟瞰,上百条细密的水线,向东辽河注入了一股股清流。

这清流,源自辽源市130万市民的心田——

他们将以生态文明之志,守护这一城的山清水秀。

青山无言,他忠实地记录了时间的刻度——短短两年;

碧水有声,她是欢畅地朝着全面小康奔流的青春序曲。

(王亮 潘锐 孙翠翠)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