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耕地“产业治污”模式

“耕地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王天戈认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工程治污”不能与农业生产同步进行,直接影响到耕地的功能及农民收入。种植“巨菌草”等高产能源植物,确保农民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增收,且能有效规避污染问题。

探索耕地“产业治污”模式

来源: 吉林日报
2020-05-28 09: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耕地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严重制约耕地功能的发挥。我国是农业大国,对重污染耕地进行治理尤为重要。”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住吉全国政协委员王天戈介绍了自己的关注重点。

“经验证明,对污染耕地进行治理与修复,同时要保持原功能,资金投入巨大,治理周期长,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土壤功能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产生二次污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王天戈提交了《关于推动重污染耕地由“工程治污”向“产业治污”转变的提案》。

王天戈认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工程治污”不能与农业生产同步进行,直接影响到耕地的功能及农民收入。“我国的耕地污染治理需要另辟蹊径,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治污’模式。”王天戈提出4条建议:

一是促进农业与能源产业“联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生物质资源加工转化路径,打造污染耕地治理、清洁能源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植物—沼气—生物有机肥”循环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需求双驱动的格局。

二是种植“巨菌草”等高产能源植物,确保农民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增收,且能有效规避污染问题。

三是开展农村清洁能源替代。结合耕地污染防治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建设农村清洁能源供给体系,促进污染防治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农村沼气供气管网,将经过脱水、脱硫的沼气直接供应农户作为生活用能,鼓励将富余的沼气提纯成生物天然气进入城镇天然气管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管网建设。

四是提高污染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厌氧发酵后的沼渣、沼液原位还田用于改良耕地,并与农业生产相关补贴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及耕地保护的多赢目标。

(李娜)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