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企业停工、公共场所停业、学校停课……按下暂停键,一切停止运转,消费也几乎停滞。如今,延吉市上百家民营企业老板通过直播卖产品,更有数以万计的零售、餐饮业市场主体加入网上直播行列,催生“网红经济”新业态。

延吉: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

来源: 吉林日报
2020-08-07 09: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企业停工、公共场所停业、学校停课……按下暂停键,一切停止运转,消费也几乎停滞。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源泉。疫情期间,为刺激消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延吉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消费、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州委、州政府相关要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的举措,激活市场消费,重新点燃城市的“烟火气”,按下了经济复苏“快进键”。

打出“组合拳” 激发市民消费热情

夜幕降临,走进延吉北大夜市,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商品、香气四溢的瓜果和特色小吃吸引着市民驻足购买、品尝,往日热闹的景象再次回归。

疫情发生后,整个城市陷入沉寂。如今,18个便民市场的开放有效激活了地摊经济、夜经济,增加了城市的烟火味。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激发市民消费热情,延吉市打出“组合拳”,积极带动市民消费。

早在2月份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时,延吉市就已着手布局企业复工事宜,委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延吉市居民“健康码”系统。3月9日,延吉市“健康码”投入使用,全市经营场所采取“扫码+测温”方式接待顾客,让商家放心迎客、顾客放心消费。

延边州委副书记、延吉市委书记洪庆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商场、市场、超市及餐饮企业,实地了解在疫情当中企业运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出台延吉市扶持企业复工复产23条措施,为深陷困境的商贸流通企业注入了强大活力。

市政府倡导全市领导、机关干部带头消费,助力经济复苏。仅清明假期,全市6800余名干部带动亲朋好友2.2万人走进餐馆、商场,累计消费200余万元。倡议全市30多家餐饮企业让利促销,推出优惠活动吸引客流,共计发放72600张优惠券。鼓励商场延长营业时间,推出“夜场”促销、“超市节”、打折促销等活动,激发市民消费热情。端午假期,各大商场累计促销金额5100万元。

线上线下齐发力 本地产品销路多

4月10日下午,在2020深圳湾企业网红全球论坛直播间里,延吉市长蔡奎龙作为延吉土特产和美食“推介官”,向全世界的朋友推介延吉特色产品。冷面、参鸡汤、泡菜等特色民俗食品在蔡奎龙的推荐下,直播期间网络人气最大峰值达到1154万。

市领导化身网络“带货官”、第一书记代言农产品……疫情期间,外地产品进不来,本地产品销不出去,延吉市审时度势,从本地产品上找突破口,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本地产品销售渠道。

全市各村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转发微信宣传、网络直播带货、录制拼音短视频等形式,销售农产品2.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9.7万元。主管市长走进“抖音有好货县长来直播——延边州朝鲜族特产专场”直播间,短短半小时销售额达106.8万元。

如今,延吉市上百家民营企业老板通过直播卖产品,更有数以万计的零售、餐饮业市场主体加入网上直播行列,催生“网红经济”新业态。

上半年,延吉市电商交易额244.3亿元,同比增长11%。长白娃等7家企业通过对接阿里、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1330万元。

投放政府消费券 注入生机与活力

“实在是太合适了!在超市买了200多元的东西,直接减免50元钱,政府这个消费券真是太好了!”在超市选购完心仪的商品,市民王女士看着手机上的付款信息高兴地说。

自5月15日,通过支付宝投放第一期消费券以来,延吉市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1620万元,通过支付宝平台分三期投放购惠型消费券39万张,有效带动商贸流通企业全面复苏。

为发挥消费券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时关注消费券使用和核销情况,适时调整消费券的面额和使用范围,使得核销率和撬动比稳步提高,超出预期效果。到7月21日第一轮政府消费券促销活动全部结束,共核销资金1493万元,累计核销率高达92.16%,带动消费10541万元,杠杆率7.06倍。

一系列的促消费活动,犹如给市场注入了一池春水,极大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激活了社会消费。二季度,延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较一季度分别提高8.9和9.2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疫情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促进了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极大地发挥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王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