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无痕,润物无声——长春科技学院人力系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大雪无痕,润物无声——长春科技学院人力系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1-05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绩效管理的课程中讲述“工匠精神”,在薪酬管理的课堂上教会同学们如何摒弃“拜金主义”,在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守法、诚信的工作信条……长春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对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理论阐述、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统筹各个教学环节,把思政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找到有效载体,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状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困惑,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春风化雨,引航成长。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是不断解放人的思想、调整分配关系、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HR,我们不能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的态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李超在薪酬管理的课堂上讲到。他在讲授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时,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角度,要求同学们要养成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

作为一名具有近十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的行业人,李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调节政府、企业、劳动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分界线,高校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在人才培育方面,应坚持“教”与“育”的有效结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拖欠员工工资、“996工作制”在互联网行业盛行、强制调动岗位、就业性别歧视等违背劳动法的事件屡见不鲜,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难以跟进是一大原因。高校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在人才培育方面,应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建设,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从业者。

在人力资源规划课堂上,屏幕出现了丝绸之路的图片,刘海生副教授向同学们介绍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加速中国人力资源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走出去的企业如何用好和管理好自己国家的员工以及当地国家的员工,从而使企业在走出去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是一带一路给走出去的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系2018级学生王舒羽表示:“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在社会保障学课上,老师用‘员工以公司未缴纳社保为由进行敲诈’的案例教育我们要诚信做人,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的引入,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要从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依靠人力资源的含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点的理解掌握,又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入深入细,教学效果明显。”商学院院长王晓光在全程观摩后,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下这样的评语。

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助理李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指导专业教师作好专业建设,同时还指导教师如何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他认为:“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应发掘出来。”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体现科学化与模块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等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课程,设计契合课程内容的德育要素。

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李超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教师课前需要精心选择若干问题,课堂上通常由这些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热烈讨论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深入分析问题,引出本次课程的理论出发点,引发大家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本次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点,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和互动,完成课程研讨的主体参与环节。

高校思政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应该承担的义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正逐步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社会需求缺口很大,为社会培养精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必须更加重视“课程思政”教育,从顶层设计入手,综合利用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