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雕刻”城市之美

近几年,辽源围绕东辽河、仙人河、渭津河、梨树河治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据了解,仙人河两岸已铺装木栈道、大理石等慢行覆盖9.9万平方米,种植花、草、乔灌木19.7万平方米,完成7座桥梁的新建及提升改造工作。

用心“雕刻”城市之美

来源: 吉林日报
2020-12-10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东辽河大桥新姿亮相。

  龙山隧道工程建成通车。

  绿化亮化提升系列工程为城市建设添色增彩。

  治理后的仙人河水清河畅。

  东辽河景观带扮靓城市颜值。

  仙人河景观带新增活动空间。

本报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庞智源

写在前面

今年以来,辽源市深入贯彻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美丽辽源为目标,找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找准城市“双修”工作重点,推进老旧城区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实施蓝绿空间修复,提升城市颜值,一张蓝图抓到底,让这座百年“煤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早晨7点,沉寂的东辽河两岸渐渐热闹起来,喜欢晨练的市民陆续赶来,一些群众漫步于塑木栈道和蜿蜒的石头小路上,欣赏着冬日别样的美景,惬意地沉醉其中。

此时,虽然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园林工人帽子、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起来,分布在沿河两岸栽植乔灌木。不远处,挖掘机、水车和自卸吊等机械也都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随行的项目经理陈洪禹介绍说,虽然进入冬季,但我们积极抓住绿化补植的有利时机,园林工人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5点加紧栽植,预计12月中旬将冬植乔灌木800多棵。

近两年,辽源市以打造现代城市体系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规划与建设并行,管理向治理并轨,执法与服务并重,现代和宜居并存,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精细化管理,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补齐民生短板

按下城市“美颜键”

3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14座桥梁改造已竣工使用;仙人河和东辽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主体施工;高标准绿化、美化工程交付使用;龙首山公园、东山公园改造工程完成原有设施拆除和地形整理,正在开展甬道、广场铺装和仿古亭主体施工;

这是2020年辽源市委、市政府向百姓递交的“城市建设答卷”,这份答卷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真实、更具体。

“以前小区附近车流量很大,尤其是高峰期四百货红绿灯位置,总是能堵出去好远,还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堵车时间就会更长,这回道路修好后,交通压力缓解了很多,心里也特别敞亮。”家住我的家园小区居民王爱英提起家门前的路就兴奋不已。

年初以来,辽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贯彻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启动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27个。

作为全市备受瞩目的市政道路工程,龙山隧道工程的顺利通车,赢得了众多百姓的赞叹声,但背后却凝聚了建设者们的心血。

从开工第一天起,工程科现场负责人毕签博便“驻扎”在工地上,提起施工中曾解决过的难题,现在看来十分有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建设者们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大家拧成一股绳破解了许多难题。

在龙山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众多、位置不定、结构复杂,特别是市区最大的供水管线位于此地,切改异常艰难,很多时候无法靠机械作业,只能人工清理。除此之外,工程距离东辽河北侧30多米,开挖基底高程低于河床,渗水量大,施工难度不敢想象。

毕签博说,为了克服施工困难,经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反复研究,采用钻孔灌注机+高压旋喷止水帷幕的方式,动用大型机械、大量工人连续24小时作业,终于解决了施工难题。

实施道路桥梁改造系列工程。统筹实施了“城区街路改扩建、仙人河老工业区道路改造、桥梁栏杆改造”等11个道桥项目。截至目前,36条市政道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路灯照明工程完成80%并投入使用,人行道铺装、乔木冬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启动实施了站前广场和东方广场升级改造建设。东辽河大桥、友谊大桥、向阳桥等14座改造桥梁已竣工使用。

夜幕下的辽源市灯火通明,沿着福镇大路一路行驶,玉兰灯的造型让这座城市更加柔美。

“这一排路灯我们用了4天时间立完,从早上5点左右开始做准备工作,附近百姓都站在路边看,没有路灯大家出行不便,所以大伙儿都盼着呢,我们也耽误不得。”辽源市路灯工程有限公司副经理冷佳航告诉记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在路灯样式的选择上,辽源市几易其稿,用“绣花”功夫装点好城市夜景。通过实施夜景观照明工程,辽源市完成了龙首山山体、魁星楼、琵琶学校、东辽河大桥等城市坐标照明施工,对市区106条街路路灯及景观亮化进行维修维护,保证了城市照明设施正常安全运行。

同时,实施绿化提升系列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8.96万平方米。铺植草坪3.2万平方米。栽植花卉579.15万株。其中,在月亮广场、市委广场等中心区域栽植孔雀草、花海棠等各类花卉470多万株;在福镇大路、龙山东街等街路两侧栽植乔木云杉、银中杨等树种5700多棵、草坪4300平方米;在盛世花园、一建道口等9个地块种植梧桐等景观乔灌木0.9万棵,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风貌。

“靶向治疗”绘新景

碧水清流还复来

“在附近居住了10多年,以前经过这个桥时臭气熏天,得捂着鼻子跑过去!”辽源市民纪绍贵谈起河流治理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难掩激动,“河水不浑了,也没味儿了,河清水净,时常能看到小鱼儿游来游去,美丽的环境又回来了!”

仙人河作为东辽河一级支流,因多年来水质污染变黑变臭,成了辽源人心里曾经的痛。

2018年11月14日,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面对问题,辽源市痛定思痛,在完善制度设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责任追究等多环节“下猛药、狠治理”,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截污干管迁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雨污分流等举措,在源头上做好污水收集、处理及管理。如今,辽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逐渐显现。

近几年,辽源围绕东辽河、仙人河、渭津河、梨树河治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污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完成截污干管30公里迁建工程,雨污分流改造19.5公里,管网修复与混错接改造检测237公里,累计清淤290公里,混接溯源调查49.72公里。按照施治截污同步推进的原则,对污水处理厂提标及进出口进行改造,对老旧管网实施封堵。老垃圾场治理、排污企业综合监控平台建设完成。

加强排污监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商户、个人向雨水篦子排放污水行为,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污水设施的接入和管理。

加大排水许可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严查偷排、混错接、私接、超排等行为,遏制排水户违规排放。规范工业企业排水。每季度对排水大户进行水质检测,杜绝企业超标排放,以稳定出水水质。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之所及皆美景,百姓们的张张笑脸便是对辽源环境的评价。

12月7日,大雪。仙人河畔,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现场负责人辛立书看着工人们将休眠中的乔木栽进地里,等待明年春夏绽放一片茂盛的枝芽。

从前有着30多年历史的花鸟鱼虫市场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2个塑胶铺设的攀爬丘上,孩子们戴着手套挑战自我,滑梯的人气更高,小朋友们排队一滑而下享受着快感。

在附近开了15年餐饮店的周凤琴说:“用亮堂堂替代了乱糟糟,我们路过的时候都感叹,变了,辽源变好了。小孩有了撒欢儿的地方,老太太们也有场地跳舞,这多敞亮儿!”

听到这样的夸奖,辛立书笑而不语,因为对他来说,自己3岁孩子的夸奖才是最让他激动的。

“上个周末,领孩子过来玩一会,他就问,‘爸爸,这就是你建的吗?太漂亮了!’当时的感受就是这些苦和累值得了。”辛立书的脸上泛着幸福的笑容。

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在城市创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对环境短板和历史欠账,让辽源市民对城市形象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前的仙人河,是有名的“龙须沟”,为了还百姓一个水清河畅的仙人河,辽源市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在河道两侧新建截污管线11.384公里,改造污水溢流口52个,河道清淤13万立方米,征拆仙人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筑及违章建筑61383平方米,对仙人河沿岸进行绿化建设,修复仙人河岸带生态系统30.2万平方米。目前,东辽河河清国考断面今年枯水期水质达到五类水水质,是自1986年设立河清断面35年以来,首次消除劣五类水体。

水清配美景,不断变化的河岸两侧也让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仙人河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为了让两岸的景色更美,我们早在今年4月末就开始积极组织会签、排迁工作,及时协调对接勘测、设计单位与相关管线部门进行现场研究解决,为后期施工提供便利条件。要求施工单位倒排工期,结合项目特点,逐项制定施工计划。”辛立书告诉记者。

据了解,仙人河两岸已铺装木栈道、大理石等慢行覆盖9.9万平方米,种植花、草、乔灌木19.7万平方米,完成7座桥梁的新建及提升改造工作。

辛立书说:“有的时候我们要边干边改,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方案,设计单位也有派驻在现场的设计师,所以我们的进度才能这么快,效果也能让市民满意。”

今年,东辽河岸带生态修复一三期主体工程完工并已开放使用。龙首山公园、东山公园改造工程完成原有设施拆除和地形整理,正在开展甬道、广场铺装和仿古亭主体施工。

当好“微雕师”

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对于城市而言,三分在建,七分靠管。

现在的辽源正一天天变大变美,虽然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在辽源决策者和建设者的眼中,仍有许多细节需要精雕细琢。

在主次街路、城市出口、居民小区等地,“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必须彻底整治。今年,全市上下集中开展“走遍辽源”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市委书记柴伟和市长孙弘亲自挂帅,担任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吴波带队检查城市环境,28名副市级领导包保社区,市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多次深入基层检查调研,到全市43个老旧小区,现场处理城市建设管理难点问题和遗留问题4880余件。拆违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打破“边拆边建,新增难控,总量难削”的困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拆除违法建设7702处、约41.25万平方米,清理小片荒21万余平方米、清理垃圾1万余吨。

城市治乱工程稳步推进。开展建筑立面治乱。以整治违规广告牌匾和清理乱涂乱贴小广告为重点,进一步净化城市建筑立面,提升城市通透性和整洁性。截至目前,已拆除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367块、26627平方米;摘除条幅、小广告、喷漆物等标识84520余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93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4600余台次,相继开展了占道经营、露天市场、三堆五小、渣土运输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占道经营、门前外摆等行为14740余次,取缔露天市场及摊群点9个,拆除临时棚厦110余个,纠正违规渣土运输车辆1175台。市区“禁烧”持续发力。会同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属地政府对销售烧纸等封建迷信用品行为实施严管重罚。深入市区主次街路、背街小巷、商贸区、居民小区提前集中开展清明节、中元节“禁烧”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查扣封建迷信用品20车,通过专项整治与宣传引导,祭祀氛围逐步向好。

本版摄影:隋二龙 刘鹰 胡希伟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