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28日讯(记者张鹤)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危重型和重型患者的救治情况,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刘天戟回答了记者提问。
刘天戟介绍,截至目前,其所在的通化市中心医院共203例确诊病例,其中重型15例,危重型12例;在重型和危重型病例中,最大的92岁,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73岁;男性13例,女性14例;20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刘天戟表示,对重型和危重型及时给予气管插管、ECMO治疗和恢复期血浆治疗,普遍采用俯卧位通气,个别患者采用了抗体治疗。按照重型病例“一患一团队”“一患一策”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救治过程中,始终得到了驻通化市的国家专家组的直接指导。知名的重症专家、呼吸科专家和感控专家,每天组织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例讨论,每天深入病房参与治疗,在患者出现危急情况时亲自抢救。
刘天戟表示,这段时间收治的患者,大都进入发病的第7至10天。按照新冠肺炎临床病程的发展特点,病情进入了进展期。他们及时订正了一些病例,把患者从普通型订正为重型。对非重症老年患者,有针对性地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可能出现的病情提前预判,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对于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新冠肺炎治愈后,还要继续做好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对症治疗。
(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