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木耳做成脱贫大产业

玉木耳是李玉团队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产量是黑木耳的2至2.5倍,卖相好,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不仅在吉林省,李玉更是将食用菌生产技术辐射到全国各地,已推动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将小木耳做成脱贫大产业

来源: 吉网
2021-02-26 09: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位于和龙市。这里,一栋栋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共栽培桑黄菌段超过100万段。2019年实现收益5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去年,这里的收益又翻了几番。如今,小镇以桑黄为契机,正实现着多元化生产经营,持续为农民增收。

  小小的食用菌如何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手?这背后的技术支撑,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蘑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2012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李玉满腔热忱投身全国扶贫事业。他敏锐地提出食用菌产业扶贫的重要性,首次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他带领团队先后深入全国40余个深度贫困地区,年累计280余天躬耕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山西临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为科技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他最早进行产业化推广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这里相当落后,又是高寒地区,即使种植玉米,产量也不理想。当时虽有少数种植木耳的农户,但产量很小。”李玉记得,当时是在出差途中看到当地宣传木耳的广告牌,萌生出在这边种植食用菌的想法,于是他主动找上门,提出帮扶当地农户。经过和当地村民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黄松甸镇早已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成为我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

  在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提起李玉的名字,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正是李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让我们通过种木耳就能不断提高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玉木耳是李玉团队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产量是黑木耳的2至2.5倍,卖相好,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好田村已建设了总面积1600平方米的4个玉木耳大棚,投放菌包10万余袋,最先试种的玉木耳卖到每斤100元。

  不仅在吉林省,李玉更是将食用菌生产技术辐射到全国各地,已推动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为柞水木耳点赞。柞水木耳正是李玉团队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助力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经过3年努力,如今,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在云南会泽和澜沧,李玉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有效建立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目前会泽县已建成菌种厂4家,年可生产菌袋200万袋,共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如今,年逾7旬的李玉依然在食用菌产业一线忙碌着。身为院士,但他始终笑称自己就是一个热爱技术推广的“蘑菇人”。正是这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换来了老百姓深厚的爱。去年,柞水县举办表彰活动,邀请他参加。“当地选出来10名劳模,把我也请上主席台。11把椅子,让我坐中间,挺不好意思的,但说明大家对木耳是真认可了。”那一刻,李玉看着靠木耳脱贫致富的乡亲,比他自己登台领奖更高兴。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李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表示,这个荣誉,是属于整个食用菌产业的。“比起自己获表彰,我更开心的是脱贫攻坚的胜利。”李玉说,8年里,看到那么多乡村通过精准扶贫改变了面貌,他打心底里高兴。

  “新时代,中国的科技事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我将和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一起,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对未来,李玉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