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芳芳 万双
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不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条件越来越好;
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翻看近年来我省“民生账单”,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百姓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回眸“十三五”,我省大力推进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等惠民工程,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棚户区改造:点亮百姓“安居梦”
“家”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字眼,是避风港。住房条件的改善,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从狭小到宽敞,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十三五”期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断推进,一个个改造项目,一张张百姓选房画面,一次次惠普民生的行动,谱写了吉林“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美景图。
“现在小区环境好了,没事经常下楼遛遛弯儿,健健身。”午后,阳光照在客厅内,68岁的刘明远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节目。住在长春市南关区树东小区的居民刘明远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在树东小区楼房之间有一趟平房,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条件。“这趟平房冬天靠烧煤取暖,整天冒烟咕咚的,一个是影响城市环境,另外我们也担心安全问题。蜂窝煤、木头柴火集中堆放,消防隐患特别多。”
2017年,长春市政府结合“走遍长春”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开始对市区内的夹馅棚户区实施集中改造,刘明远所在的树东小区就包含在内。目前,刘明远家楼下的平房已全部征收完毕,原址建设了休闲广场,增添了健身器材。刘明远高兴地告诉记者,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小区环境好了,房价每平方米上涨了1000元,居民都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实施的这项民生工程。初步统计,像树东小区这样受益的还有近300个小区。截至目前,长春市已征收夹馅棚户区居民5406户,完成总户数7320户的73.85%;非住宅74家,完成总户数204家的36.27%。
让居者有其屋,更要让居者优其屋。树东小区的变化,只是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我省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不断夯实民生基础,解锁美好生活“幸福密码”。“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省政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列入重要民生实事和绩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进实施,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2016至2020年,全省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40多万套,约117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此外,将新就业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环卫工人等实施精准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稳定就业: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十三五”时期,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社部门不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以就业创业实现了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
为促进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我省人社部门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
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不断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推进城镇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扩展延伸。修订了《吉林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和《吉林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试行办法》,完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落实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强化创业服务,加大创业专项资金投入,累计投入不低于8.5亿元,建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补助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补助。搭建一批优质创业服务平台,创建创业型城市50个,建设创业创新实训基地50个,新建大学生创业园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达到280个。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省人社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省人社系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实施“三支一扶”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深化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医保惠民,守护百姓健康
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近年来,我省医保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险待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医疗保障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0年,52岁的李淑英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她高兴地说:“没想到咱农民将来也有了养老金。”2017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从此,适龄人群都有了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像李淑英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民生红利。
政策组合为民减负,百姓开心,我省不断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医保待遇、用药报销范围等政策由2017年的城乡有别到整合统一,将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目前的550元。全面推进医保市级统筹,增强医保基金互助共济和抗风险能力。
健全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调整统一了大病保险分段报销标准,将起始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将国家谈判的抗癌药陆续降价挂网并纳入医保支付,降低患者个人负担比例,降价谈判的药品由2017年的36种增加到97种。落实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两病”门诊用药通过普通门诊统筹报销50%。
调整完善省直职工医保政策,新增了普通门诊统筹和门诊慢性病保障政策,门诊特殊疾病病种由6种扩大到45种,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17年的10万元提高到目前的20万元,大额补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2017年的20万元提高到目前的50万元。
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成为首批纳入“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的试点地区,实现了转诊转院定点医疗机构全流程办理,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急诊直接结算。
“十三五”期间,我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持续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