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常言道,“一两黑土二两油”,吉林省黑土区面积达到6900万亩。如何把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今年全省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800万亩,比2020年增加1000万亩,数量和增量都位于全国首位。吉林从一粒种子萌芽阶段开始,通过一项项措施,为黑土地加“油”,守护好黑土地这个绿色发展的最大“本钱”。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800万亩,这是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备春耕来说,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就是“粮草”的关键一环。在梨树县伟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去年这个时候,他们的条带旋耕机销售还是不温不火,今年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销售了10台。前来购机的都是当地合作社的当家人,他们发现,条带旋耕机往年的硬伤不见了。
梨树县民昊合作社理事长 陈彦柱:去年的机器分草分得不好,今年宋经理把机器都整成归行的了,特别好。
梨树县伟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立伟:先把秸秆打碎了,前面这个是个甩刀,是第一轴,然后到第二轴,带绞笼,起到分草的作用,不用用户调整耙子,全解决了。
国内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就诞生在伟农,今年他们之所以下了大功夫,首先是省里投入资金11.2亿元,优先对保护性所需免耕播种机进行补贴,激励了农机具销售;其次,梨树县把保护性耕作补贴,由每亩40元提高到50元,示范基地增加到60元,全县4000家农民合作社纷纷跃跃欲试,带动高性能免耕播种机销量大增。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王贵满:以合作社为主体,这些部门来助力合作社的推广,包括垄作的应该怎么去推广秸秆覆盖问题,再就是半山区这块,从垄侧栽培的办法来看,来推广免耕的方式。
梨树县委副书记 闫鹤:建立10个县级的面积300公顷的示范基地,100个面积100公顷的乡级示范基地,1000个面积10公顷的村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更大范围的农民实施,使我们黑土地大范围地得到提升和保护。
今年,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会扩大到28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接近九成将实现亩产吨粮。而在另一个产粮大县农安县,保护性耕作今年新增100万亩,达到330万亩,占玉米耕地面积64%。这个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农机示范社超过40个。他们抓住这个优势资源,线上线下广泛授课,让这些农机明白人,迅速成长为保护性耕作的带头人。
农安县铁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倪勇:之前成本环节多,灭茬起垄,然后再镇压,再用人力,然后再到秋季收获,基本上要有7个环节。保护性耕作就4个环节,每公顷的成本节约在500块钱左右,而且现在政府对保护性耕作有大力的支持和补贴,加到一起能有1300。
农安县农机推广站站长 赵秀丰:全县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从去年的2760台套增加到3500台套, 探索形成了搂草归行、免耕播种、药剂防控、深松施肥、机械收获、科学储运的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模式。
保护性耕作采取轮作、少耕、免耕等办法,减少耕层破坏,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在农安,每公顷玉米产量有望增产2000斤,达到28000斤。
保护性耕作,不仅要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给黑土地“盖被子”,也要给过载的黑土地“减压”。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协同发力,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在东辽县,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要达到6万亩,化肥施用量比照往年要减少15%。当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讲解以“肥”养地新农活,成为这里备春耕的新常态。
东辽县建安镇农业站站长 孙明岩:以肥养地我们采用的肥料是用玉米秸秆儿粉和豆饼发酵,加入生物菌肥,之后和无机肥复合生产在一起,来培肥地力,达到高产的目的,实现高效的目标。
东辽县建安镇向化村党支部书记 张斌:结合有机肥料,我们得到了三大好处:第一点产量增加了;第二点土地得到保护了;第三点农民的收益增加了。
今年,吉林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探索建立东部固土保肥、中部用养结合、西部抗旱培肥等不同模式。抓好8个县(市、区)黑土地保护整县试点,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立数据信息平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构和队伍。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调研员 曹殿广:今年我们还将全面启动农机化智慧云平台,当前平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我省保护性耕作检查验收面积监测全面走向信息化时代。通过采取以上几项措施,今年增加的1000万亩,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完成。
(吉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