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种人参 筑起富民路

农田种人参 筑起富民路

来源:吉林日报 2021-07-27 09: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闫虹瑾 邱国强

七月骄阳似火,走进靖宇县濛江乡四海村,田地里满是一排排连片的蓝色小拱棚。村民刘志刚正在自家参园里除草、浇水,看着满眼绿色、长势正好的参株,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下面就是参娃娃,它们都在里面避暑呢!”谈起收益,刘志刚对记者介绍,他这5亩地以前种植大豆和玉米,忙忙活活一整年,兜里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改种西洋参后,4年下来挣了10多万元,收入是以前的10倍不止。

西洋参喜斜射光、散射光,忌强光,生长期需要较高空气湿度,这些微型“大棚”能起到遮阳保湿的作用,是四海村村民们农田改土种植西洋参的妙招之一。

“以前要说濛江的特色农业,种植西洋参勉强算得上,但效益并不突出,林地种参收获少还破坏植被。这几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个关键,科学发展农田人参栽培技术,既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农民也富裕富足。”濛江乡副乡长王远征说。

农田种植西洋参,土壤改良技术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西洋参绿色栽培技术当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濛江乡依托科技部门技术支持,通过多年试验,探索出将农田土壤改良种植西洋参的新技术。

在防控农业面污染源方面,濛江乡坚持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

在提升土壤质量方面,濛江乡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18个行政村采集土样,对主要种植作物施肥用量提出施肥建议,在各村设立测土配方公示牌,科学指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实施配方施肥、按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均衡、遏制耕地贫瘠化。

土地的基础打好了,下一步就要以科技助力腾飞。“以前种参一靠经验,二靠摸索。现在我们都讲科学了,乡里会组织讲课,还请专家到地里对种参、养参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切实让我们参农得到了实惠。”刘志刚说。

截至2020年,濛江乡共13个村发展农田土壤改良种植西洋参3800余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